為了強化國內學生的體適能,教育部要求國小、國中、高中各級學校從今年二月開始推動「快活計畫」,將體適能納入中小學生家庭作業,甚至明年大部分台北市高中職,都會將體適能列入申請入學加分依據。
鑑於國內學子體能日益弱化的情況,教育當局重視學生體適能,立意固然很好,但對照美國等先進國家,實施體適能檢測及訓練的經驗,該計畫推展的適切性及功效仍待商榷。
美國體育健康休閒舞蹈協會(AAHPERD)於一九五六年曾經成立兒童體適能領導會議,全力推動美國六至十八歲男女孩的體適能促進工作。然而,由於實施過當,多數中小學校採行每天十五分鐘體能訓練,取代正常體育課之後,竟然多數學生聞「體育」色變,不再愛上體育課。因而目前美國已由推展兒童及青少年體適能的觀念,轉變為著重於學童終身愛好運動習慣及興趣的培養,即所謂的新體育觀念。
國內學生體適能政策推動實施已逾十載,然國內中小學學生的體適能,不論在身體質量指數、柔軟度、肌力(肌耐力)、瞬發力、心肺適能成績均停滯不前,甚至有退步的情形,大幅落後鄰近的日本、中國大陸、南韓。
體育課程的實施,仍應以培養學子愛好運動的態度、習慣為主,若是國、高中學校過度重視學生體適能測驗,必成為多數學生的夢魘,反而排斥體育課。此外,體育課程的設計應具備多元化、趣味性,裨利於使學生愛好運動,成為終身規律運動者,方能有效裨益於個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