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為翻轉農村面貌,六名來自南投縣暨南大學的學生組成團隊,響應教育部青年發展署「青年社區參與行動計畫」,進駐南投籃城社區,首次拿起鋤頭,戴起斗笠,以農民為師,不只從頭學習種植無毒米,更打造「穀笠合作社」行銷平台,幫助農民銷售稻作,運用創意為年輕人口日漸外移的老舊農村注入生命力。
籃城社區工作室團隊召集人、暨大社工系研究生張森葳說,她與另外五名青年來自都市,但嚮往農村生活,因此決定報名此計畫,選擇定居籃城社區,追求「籃城好生活」,希望用創意為農村增添活力。
為此,他們改造籃城一棟在921地震毀損的廢墟透天厝,讓閒置老屋變身為讓村民辦講座、舉行讀書會、凝聚社區意識的交流空間,令村民驚豔。
「真正拿起鋤頭,才深刻體會農夫不好當,不只得彎腰耕種,收成還得看老天爺臉色。」張森葳表示,和其他人口外移的農村一樣,籃城社區的青壯年人口平均年齡四、五十歲,大多務農。為推廣對土地友善的耕種方式,她和其他人首次體驗當農夫,向農民學種田,還向農村租一塊三百坪農地,但因缺乏務農經驗,吃了不少苦,但也因此拉近他們與農村的關係,也了解農人甘苦。
為幫助農民行銷無毒米,張森葳與團隊成員還打造行銷平台「穀笠合作社」,運用網路與創意,把農村作物推廣給更多人。張森葳說,他們希望藉由這段「農村心體驗」,讓學子更認識農村生活的美好。
教育部青年署表示,為鼓勵更多年輕人深入台灣各角落,今年補助三十七個具有特色的行動計畫,也期待藉由年輕人對社區投入,深化社區文化傳承與永續發展,詳情可上青年署官網查詢:www.yda.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