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官員接受立委質詢時指出引進農業外勞勢在必行,預估明年一月試辦,同時不排除引進中國大陸農工,挑動敏感政治神經,讓問題更加複雜化,勢將再度引爆爭議。
農業需工有季節性且農忙時節各有不同,將造成外籍農工管理困擾;中國農工來台的社會與國安風險等,影響深遠,政府應事先經過總體評估並備妥完善的配套措施,不宜倉卒為之,更何況引進外勞屬於勞動部權限,農業部門自行宣布,再度凸顯政府各部會間缺乏協調整合。
要解決農村勞動力短缺問題,並非只有引進外勞一途,政府必須要先確立未來農業發展方向,做好總體規畫包括:農業規模、農地數量與配置、人力需求與來源、環境生態維護、資源有效利用等。
除了積極改善農業勞動條件,農村生活機能與教養環境,扭轉農業是年輕人找工作最後選擇的刻板印象,並加強農村婦女的農業技術培訓,共同分擔農事(包含採收、加工、儲藏、販賣、行銷等),還可結合觀光休閒農業(含民宿、餐館)的投入來創造就業機會,不妨考慮與現有人力資訊平台或觀光行銷平台做結盟,提供國內外背包客到農村度假打工,紓解人力不足的問題。
甚至還可以委託農會成立農村勞動人力媒合平台,整合不同類型的農業經營體來提供本勞長期雇用機會或實施代耕制度,避開農村直接引進外勞所可能衍生的諸多問題。
相較於短期的缺工,國內農業經營後續無人的危機更值得重視,面對國內少子化和農村年青勞動力嚴重不足,政府部門雖然透過「小地主大佃農」、「青年創業貸款」、「推動漂鳥農業體驗營」等計畫,希望能積極鼓勵年輕人回鄉從事農作,提高農村活力和經營理念強化農業競爭力,但是因為耕地、租金、技術、產銷、資訊等問題效果有限。
一旦開放外籍農工,將會降低老農離農以及將農地租賃給年青農民的意願,此與政府鼓勵年青人務農以及推動農地銀行形成政策矛盾。
對此,政府相關機構應該要有宏觀的規畫與作為,包括合理的農地數量與區位配置、落實農地農用政策、獎勵青年務農措施、修改農業不當福利補貼、根除假農民猖獗等等,而不是只為解決短期缺工問題,反讓農業失去結構調整和升級的契機,更難因應自由貿易衝擊。
李武忠(台中市/農經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