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人因白內障需置換人工水晶體,約三成會多付差額,讓人工水晶體功能「升級」。不過各醫院定價不同,甚至同一種產品價差逾三萬元。健保署公告,明年元月起,人工水晶體將訂出差額上限,其中一種常用的「非球面」人工水晶體,下降二萬七千元。
白內障是中老年人常見眼疾,醫師大都建議置換人工水晶體,目前健保給付二千七百四十四元,民眾若要使用可看近看遠的「多焦點」、讓視線更銳利的「非球面」、治療散光、藍光防護等特殊功能的人工水晶體,就要扣除健保給付後,自付差額。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周清蓮表示,健保統計,一年國人約置換五萬四千片特殊功能的人工水晶體。比較各醫療院所的人工水晶體價格,發現價差很大,同一種產品就差了好幾千元、甚至上萬元。
健保署最近公告,從明年一月一日起,人工水晶體將訂差額上限價,各品項多半有數千元的降幅。周清蓮表示,上限價訂得太低,可能會影響醫院購買、及廠商退出市場等,因此第一年先以各品項收費標準的九十百分位值來訂,會逐年檢討。
周清蓮說,為防止有些原本定價較低的醫療院所向上限「靠攏」,明年實施差額上限價之後,也會同步公布各醫療院所同一品項的漲價情形,讓民眾了解。
對此,民間團體雖肯定健保署的美意,但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表示,上限定價標準仍太高,目前普遍使用差額負擔的心臟血管支架,也應該趕快訂定上限價格。
周清蓮回應,訂價要考量醫院買得到、廠商願意賣,在明年實施後,會逐年檢討人工水晶體的上限價格是否合理,再做調整。同時在人工水晶體之後,將會逐項將其他差額負擔的類別訂出上限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