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仕賢把導覽費、演講費都投入出版文史書,昨獲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傑出台灣文獻獎。圖/郭宣
【本報彰化訊】彰化縣文史工作者陳仕賢為了保存鹿港鎮古蹟、宗教,他自行採訪出書,甚至以房子向銀行貸款四百萬元出書,共出版二十四本相關書籍,只為古蹟留下完整紀錄,他說,「為紀錄台灣傳統文化,很值得」,昨天獲國史館台灣文獻館第五屆傑出台灣文獻獎,受到肯定。
陳仕賢從高中參加鹿港大專文青,深入了解鹿港文化特色,他就能背著麥克風為遊客解說,埋下他對文史的熱情種子。後來,他到建設公司上班一路工作當到經理,收入穩定,但他喜歡文史、也喜歡為人導覽、互動,三十一歲時決定轉換跑道,投入文史工作,希望為鹿港豐富文化資產,留下更多紀錄。
陳仕賢表示,他出版的文史書籍雖然較為冷門,「我知道一定賠錢」,他以鹿港宗教舉例,他出版的鹿港不見天街傳奇,在文獻上很少有資料詳細記載,他把當時的街屋情況與房屋立面特色,都詳細紀錄下來。
陳仕賢感嘆,「在台灣社會不足以支援一名文史工作者」。他積極在鹿港擔任導覽解說員、四處演講,以支撐他出書的費用,雖然仍打不平出版開銷,不過,他堅信「文史紀錄不能等,等到有錢再做,晚了!」
陳仕賢也多次自費到大陸搜集資料日茂行的資料,他說,清朝鹿港日茂行是台灣大商號,從福建泉州來台的開台祖林振嵩對鹿港貢獻極多,熱心社會公益、贊助龍山寺、天后宮的遷建,他把家族的相關資料、墓誌銘、祖先畫像、祖譜全都紀錄下來。
陳仕賢出版二十四本文史書,其中九本文史書由他自掏腰包出版,紀錄鹿港傳統文化,包含《鹿港龍山寺》、《寶殿篆煙鹿港天后宮》、《鹿港歷史散步》等民俗文藝等專書,今年規畫《摘星山莊》古厝紀錄系列等十本書籍,把台灣古厝歷史全收錄。
「我第一次拿起相機學攝影,就在摘星山莊」他說,二十年前他第一次拿起相機,就到摘星山莊拍照,這裡的每磚每瓦都從大陸進口,由工藝匠師打造,但當時一度面臨拆遷命運,讓他不捨,和屋主林勝雄、及熱愛文史朋友,保住古厝,他的相機紀錄超過百張照片,今年要自掏腰包出版,留下紀錄。陳仕賢表示,他在台灣、大陸田野多年調查,蒐集詳細資料,不出版可惜,雖然出書讓他負債累累,卻感覺很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