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選民是不會實際接觸到選舉候選人。若能和候選人握到手,拍張合照,的確會改變或增加選民對候選人的好感度。因此,可以看到候選人盡往人潮多的地方去,參加建醮廟會、喜宴餐會、展覽活動、市場掃街拜票等。
在應該積極曝光爭取選票之際,為何有些競選人會有些反其道之舉?像台北市長參選人柯文哲曾分別花兩三小時去看《KANO》、《軍中樂園》電影。
另一台北市長參選人連勝文花大半天時間去寧夏夜市洗碗端盤子、到機車行去換機油、到洗車中心學擦車打蠟,體驗working stay。這對選舉有幫助嗎?選民該如何看待此事?
柯文哲可能幾十年沒進過電影院看電影,連勝文也可能沒去過夜市、騎過機車及為車打蠟。但他們嘗試去貼近市民生活,理解市民感受,雖一時三刻洗刷不掉怪醫生、權貴子弟的印象,但有努力總比沒有嘗試過好。這樣的轉變,也許握不到幾雙手,卻可透過facebook、youtube塑造形象、扭轉刻板印象。
選前參選人的各項體驗民瘼、請益行程,即便看來稍嫌做作不自然,我們仍應樂觀看待,積極促成。
這些看似無用、選票不多的文化之旅、夜市請益、弱勢生活體驗等,也許正是候選人未來當選之後,其相關施政的重要參考經驗。
劉華宗(嘉義縣/南華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