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受少子化衝擊,學生不到五十人的國小,十年內激增一點四倍,目前已逾總數一成、超過三百校。面臨廢校危機,教育部長吳思華昨主張,可推動部落觀光救小校;風景優美的偏鄉小校,也可發展華語教學,吸引外國人學華語兼觀光,化危機為轉機。
吳思華昨天在教育部部務會報指出,少子化衝擊遍及小學到大學,以大專為例,兩年後將少了三萬名學生,整體學雜費收入每年減少三十億元,估計將有一千兩百位教師面臨失業,如何善用這些博士人力,教育部應盡早規畫。
再以國小為例,教育部統計,學生人數十年來已減少六十多萬多人;五十人以下的國小,十年前只占百分之五、共一百三十一校,如今已增為近一成二、共三百一十一校,以澎湖、花蓮、南投縣的小校最多。
吳思華說,如何讓小校起死回生、逃過廢校命運,要有創新思維,運用有限資源、結合其他單位共創出路。例如交通部推動「部落觀光」,風景優美的偏鄉小校可爭取成為觀光景點,發展特色課程及活動,帶動當地工作機會,居民活得下去,才願留在家鄉。
「偏鄉是限制,也是利基。」吳思華說,峇里島很多度假村都設在深山,雖與世隔絕,仍大受歡迎。山明水秀的小校除發展觀光,也可轉型為「多元文化基地」,發展華語、英語、原住民語、甚至新住民母語教學,吸引外國人或外地人來學語言。
雲林縣古坑鄉華南國小,原本全校只有二十三人、瀕臨廢校,在校長陳清圳帶領轉型後,如今學生快突破一百人。陳清圳說,偏鄉小校想存活,除了靠觀光、提升當地文化產業,更要善用老師較可照顧到每個學生的利基,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及生活自理能力,並兼顧課業,一旦做出口碑,即使要搭半個多小時的公車,也能吸引外地生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