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華三昧也是屬於半行半坐三昧,主要以誦持《法華經》、坐禪思惟法義、懺悔六根為主。方法上,也是從身論開遮、口論說默、意論止觀三個角度來說明。
1.身論開遮
身論開遮,共有十項:(1)選擇一固定清淨莊嚴的道場;(2)沐浴身體;(3)進入道場,以虔誠的身口意三業禮拜三寶,發願救度眾生;(4)奉請三寶來臨;(5)禮佛;(6)六根懺悔;(7)遶旋;一邊行道,一邊意念三寶,口誦《法華經》;(8)誦經;此處的誦經,應指第(7)項的行道誦經,但並非全部的經文,而是只有〈安樂行品〉;(9)坐禪思惟實相;(10)修證法華三昧所得的利益。關於法華三昧的內容,智者大師在《法華三昧懺儀》中,解說得更為詳細。
2.口論說默
口業部分,由於「供養三寶、召請佛陀、禮佛、懺悔六根、行道誦經、坐禪」等等儀式皆是口業的範圍,所以不再討論。
3.意論止觀
修法華三昧時,有伴隨動作的形式;也有完全無動作,以內觀為中心的形式。前者稱為「事行、有相行」;後者稱為「理行、無相行」。方法上雖然這兩種形式的任一種均可,但是從心的構造來看,不執著這些形式來修持,才是重點。亦即不需反覆「有相、無相」的程序,而是超越形式,以不拘泥的心來修持。
《普賢觀經》說:「專誦大乘,不入三昧。日夜六時,懺六根罪」;《法華經》〈安樂行品〉云:「於諸法無所行,亦不行不分別」。前者為有相行,後者為無相行,所以不應論議那一種才是正確,也不須顧慮那一種應該優先。
又〈安樂行品〉提到:「護持讀誦《法華經》,平等地解說佛法,深心禮拜一切菩薩」即是事行(有相行)。《普賢觀經》也說:「眾生的心念是空無自性的,罪惡與福德並非固定存在的實體,故亦非有。以智慧來體悟這個道理,一切惡業就能消除了」,即理行。
因此南岳慧思的《法華經安樂行義》中認為安樂行,有「有相與無相的安樂行」這兩種。既然有事、理兩面,同時給予兩種名稱。修行人以動作來修種種行,懺悔六根以求開悟,是為有相行;當下體會一切皆空時,即能開悟,是為無相行,故法華三昧,包含了有相、無相兩種類別。(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