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喉嚨是一種令許多人感到不舒服的經驗,但是每當人生病去看醫生時卻又都少不了喉嚨檢查。這種不舒服主要是和檢查時的嘔吐反射有關,有些人嘔吐反射不強,檢查時只要避免壓舌板碰觸到舌根的話通常並不會很難過。有些人則相反,嘴巴一打開壓舌板都還沒伸進去就已經開始作嘔了。
筆者印象中最會讓醫生檢查喉嚨的是一位女病人,她是一位四十多歲的媽媽。每次坐上診療台,看到醫師的壓舌板拿過來時就會發出一聲「阿~」的長聲。她的「阿~」和一般人很不一樣,是一種從腹部發出的聲音而不是從喉嚨發出來的,很像唱聲樂的人發出的聲音。
當她發出這種「阿~」的時候,舌根立刻向下沉,軟←和懸壅垂(就是俗稱的小舌頭)則向上提,聲音出來的時候會看到懸壅垂在震動。整個口腔形成一個很大的空腔,讓醫師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看清口腔內全部的構造,連壓舌板都不必用。我每次看到她來看病都很高興,心中想著:「要是每個病人檢查喉嚨都像她這樣該有多好!」
可惜多數病人不像她這樣,而是相反的非常害怕壓舌板的檢查。有些人會直接跟醫師說:「我不要壓舌頭!」或「我不要噴喉!」如果病人還算會「阿~」的話勉強還可以檢查喉嚨,要是遇到不肯用壓舌板檢查又不會「阿~」的病人則麻煩了,只能「猜」病人的喉嚨應該是有發炎。
尤其是一些小朋友,嘴巴張開以後是憋著氣的。各位不知道如果空氣從鼻子進出而不從嘴巴的話,舌根是貼緊咽喉的,這時完全看不到扁桃腺和喉嚨。不信的話讀者可以在鏡子前面用手電筒照自己的喉嚨看看。
碰到這種情況,有一些家長會叫小朋友「舌頭伸出來!」,果然舌頭伸出來之後口腔後面出現一個小開口,勉強看得到口腔後壁。但是因為舌根緊縮的關係,扁桃腺會被擋住不容易看清楚。我想這可能是家長帶小朋友到小兒科看病學來的,嚴格的說起來伸舌頭並不是好方法。
口腔和咽喉的檢查時,要儘量放鬆舌頭,用口呼吸。除非是為了檢查聲帶和喉部深處,否則不應叫病人吐舌頭,因為吐舌頭的動作會使舌頭肌肉收縮變硬,反而擋住檢查者的視線,無法看清楚扁桃腺和咽部的狀況。如果病人無法立即學會用口呼吸,可以將其鼻子捏住,但是不要超過十五秒鐘,以避免口水太多、焦慮和不適。(作者為景升聯合診所院長、耳鼻喉專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