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淦
五代後晉天福八年(西元九四三年),後晉大將楊光遠效法晉高祖石敬瑭,向契丹稱臣,占據青州,舉兵叛亂,也想過一把「兒皇帝」的癮。儘管後晉最終是被契丹滅掉的一個短命王朝,不過當時氣數未盡。
晉出帝石重貴迅速反擊,大敗契丹兵,第二年四月,又派軍隊將青州城團團圍困。這一圍就是八個多月,契丹的援軍也被晉軍殺敗。
這一來城中的老百姓可就慘了,據《資治通鑒》的記載,是餓死了一大半;《新五代史》的記載更是駭人聽聞:「城中人相食幾盡」,即人吃人,差不多吃光了!
到了十二月,楊光遠的兒子們為了活命,勸父親投降,楊光遠卻認為自己命中註定該做皇帝,予以拒絕。最後,他的兒子發動兵變,殺光了老爸的親信,劫持著老爸開城投降,青州的噩運才告結束。當然,這場悲劇的始作俑者楊光遠,很快也被晉廷砍掉了腦袋。
在圍城之中,有一個曾經掌管文學、職居中舍人的官員,姓孫,他雖然有一處田莊在青州城西,卻由於內外隔絕而無法聯繫。眼看著食物快要吃完了,全家愁悶,無計可施。
這天,孫中舍正在長吁短歎時,他豢養的一隻狗繞在身邊轉來轉去,似乎也憂心忡忡的樣子。孫中舍問:「你能替我到田莊去取米嗎?」狗竟然搖搖尾巴,算是答允了。
這天夜裡,孫中舍就寫了一封信,裝在一隻布袋子裡,再將布袋綁在狗的背上,那狗就悄悄地從排水溝裡混出了城外。
抵達田莊後,狗在門外大叫,田莊的人開門一看,認識是自家的狗,就放牠進來,取下布袋和信,看過後就在袋中裝了米,仍然繫在狗背上。狗揹著米,再次通過排水溝進入城中時,天還沒亮呢!
在以後的幾個月中,這條狗就一直充當運輸工,悄悄地將城外田莊上的糧食運回城內家中。孫中舍一家老老小小「闔門數十口」(北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九),得以平安地度過了圍城危機。
從那往後,孫氏一家都把這條狗當作救命恩人,對牠是更加愛護。幾年後,狗老病而死,孫中舍就將牠安葬於田莊的南面。
數十年後,歷史進入北宋時期,青州地區出了個大學問家——官居龍圖閣直學士的趙師民。孫中舍的孫子孫彭年,將當年的這個故事講給趙師民聽,並請他撰文,替狗立一塊墓碑,以銘記狗的救命之恩。趙師民深受感動,欣然應允,當即寫下一篇〈靈犬志〉,刻在了狗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