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觀念 怎麼做,你才很會拍?

胡毓豪 |2014.09.14
2080觀看次
字級
坐於大樹下,冬陽灑於背上,光讓人知道生命的主宰,樹看盡千年,教人謙卑。拍照經常是用心看景,眼只是通道。攝影/胡毓豪
雪正飄,美女正在走,美腿在陰沉的光線下,卻展現出熱度,色階的完美於此景是沒有意義的,看色階分布圖一定要清楚自己身處的環境光,否則不看還好,看了之後一定滿頭霧水,因此,也有人完全不信色階圖。攝影/胡毓豪
光的力量,讓景物起死回生,老牆因陽光角度而流露時間的故事。伊藤博文的字,美而有力,高掛神社上,日本人視為國寶。日本殖民台灣建設鐵路時,他因重視而賜字「開物成務」,後來卻被丟棄了!攝影/胡毓豪
光的力量,讓景物起死回生,老牆因陽光角度而流露時間的故事。伊藤博文的字,美而有力,高掛神社上,日本人視為國寶。日本殖民台灣建設鐵路時,他因重視而賜字「開物成務」,後來卻被丟棄了!攝影/胡毓豪
要成為很會拍照的人必須很會觀察,也願意花時間等待,耐心等待就可以拍到同一地點的冬景和春光。 攝影/胡毓豪
要成為很會拍照的人必須很會觀察,也願意花時間等待,耐心等待就可以拍到同一地點的冬景和春光。 攝影/胡毓豪
《亂拍煉出好照片》時報文化出版 攝影/胡毓豪

文.攝影/胡毓豪

學攝影為的是拍照能經常性成功,而非不可控的成就。要維持經常性成功就得經常賞析好作品,將成功作品內的要素提出,再精煉成自己的藝術細胞,讓好眼力成為指引你拍攝的明燈。攝影眼是通稱,包含美學和結構,深知點、線、面的力量,知道布局和元素之間的關聯,利用元素自身的力量,調和平面的視覺美,綜合力的瞬間表現就是攝影眼。

好照片的第一要素——賞心悅目,讓觀者覺得作者深知我心,進而引起共鳴。看的人和拍攝者若能快速知心,作品絕對有力。此際,語言文字是多餘的,就像眉目傳情,何須話語。

賞心悅目的作品一定有內容,內容是什麼?要呈現得很清楚,可以讓人看不懂,但自己不能不清楚,自己不能不感動。影像創作是先感動自己,再感動別人,才有存在價值。

好作品必定有好品質,品質分有形和無形。可見的,比較易辨;無形的,比較難解。易辨的從色階、對比開始,色階非常豐富,內含的資訊多,就像風景影像,內容多到令人讚嘆,從照片可以讀到比現場更多細節,怎能不叫人讚嘆!相反的,若減掉色階有益作品,那麼色階少、對比強,反而是好作品。

色階的呈現受光線強弱影響,作品的色彩則受控於光譜,暖色調、冷色調之分即由此來。為了解色的表現,知道光譜的完整或殘缺成了必備常識,了解才會為數位相機設定白平衡。有了基準,互補色、對比色才能自由應用,發揮色彩的力量。

知道光線強弱,明白光譜、色溫才能定調,定調是為影像分判軟、硬。軟色調的特色是柔得叫人拍案,硬色調則表現陽剛、冷漠、堅強。面對景物如何瞬間決定展現方式,取決於紮實的訓練,它是孕育好照片的養分,好照片賴於判斷正確才能起作用。

正確曝光是含糊之詞,它只是經常對,但不是永遠對。好的曝光靠作者決定,有時要多曝一點,有時要少曝一點,就像大廚師掌握火候和用鹽,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但縱使上述諸要皆掌握,頂多稱為攝影匠,因為這些只是技術上的死東西。

好照片會講故事,內容精采,故事感人,觀賞有無窮樂趣及感動。好作品牽扯到拍的、看的和被攝的人事物。攝者和被攝者接觸的第一時間即應完成對話,才有可能形塑好照片。林林總總只為按動快門一剎那,決定性瞬間應是一連串思考和反應,而非盲拍的結果。

照片拍得很清、很明,就算好嗎?未必。數位時代的好照片,往往因產出總量爆增而被淹沒,能在照片中選出「深得我心」之影像是新課題。一個人會拍但不會挑選好照片,既枉然又可惜。

好照片能傳情,具此要,即是好。傑作則是眾多要素彼此呼應,相互加分,而無抵觸。好元素愈多,好照片之味愈濃。建立原則再顛覆原則,試著找捷徑,好照片此中來。想要成為很會拍的人,先要知道怎樣的照片才算好。

摘自《亂拍煉出好照片》時報文化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