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不是寫真─(1)

胡毓豪 |2016.10.16
2700觀看次
字級
學攝影最大的好處,是訓練「自己做自己負責」的態度。按快門,很簡單,但成敗好壞也得自己承擔。同時攝影必須實做才有成果,躲在家裏空有理想最無成就。圖/胡毓豪
光線是攝影重要的課題 圖/胡毓豪
光線是攝影重要的課題 圖/胡毓豪
光線是攝影重要的課題 圖/胡毓豪
拍照是一種自我的修煉 圖/胡毓豪
拍照是一種自我的修煉 圖/胡毓豪
拍照是一種自我的修煉 圖/胡毓豪
拍照取景用減法構圖 圖/胡毓豪
拍照取景用減法構圖 圖/胡毓豪
拍照取景用減法構圖 圖/胡毓豪

文/胡毓豪

▓學會攝影

學攝影最大的好處,是訓練「自己做自己負責」的態度。按快門,很簡單,但成敗好壞也得自己承擔。同時攝影必須實做才有成果,躲在家裏空有理想最無成就。

攝影是在混亂中取美景,它是經過思考後的結果。照像只是機器的動作,「拍」會因人而異,因此「像」生於心,「景」由心造,每個人的想法異,手法不同,就會產生自己的景像,而不必顧慮與他人的比較。

拍照以修行視之,不斷修正自己的想法和行為,經過時間的累積,自然會現出好果報。不相信因果的人,最該修習攝影,因為拿起相機當下,你已開始踏上依戒而修的實踐。攝影的戒律就是光學原理,違背光線的法則,就難以拍出好照片。

近三年,我寫了四本攝影自學之道的書,第一本是《按下快門前的60項修煉》,是我的攝影心法,談的就是「止觀」心法,內心要平靜而禪悅,才有可能看到美景處處。心猿意馬,很難觀景悟道。所以,養成緩慢的妙境,才是學習攝影的首要基本功。

緩慢,才可能感覺呼吸一進一出的美好,然後拍出美好。不論對景、對物、對人,拍照者都是一心求好,想將他人的美好拍出來,正是慈悲的表現。

拍照取景用減法,最重要的就是懂得割捨,用減法構圖才會簡潔。簡潔的畫面,重點自然凸顯。有重點,用照片敘事、談心、拍景、才不會重點不彰語無倫次。「割捨」是減之再減的技巧,減而不損其味才是高手。

學拍照另一個奧妙,就是必須掌握時機。時機就是快門機會,機會掌握到,好照片自然手到擒來。機會是為有準備的人而生,所以必須隨身攜帶工具,才不會錯失好鏡頭。好作品的誕生是在對的時機,站在對的位置,用對的工具,找到對的角度,輕輕按下快門就成了!

拍攝的原點在於「光線」,所以用相機「照景」的生死關卡在於「光結義」。攝影之名,原意是用光線作畫,所以依「光」的法則,才是攝影人的天命。光的品質和顏色依光譜而定,光線的質量不對,就無法拍出美好的傑作。

光的強弱,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所以很多小相機的閃光燈,是否有用自己必須很清楚,才能讓相機充分發揮作用。拍照者都知道早晚有斜光;正中午太陽置頂是頂光;其餘時間側光多;逆光又稱背光,陽光灑在被拍人物的背上,臉上無光變黑臉,身成翦影,有特效。

心,靜下來之後,又認識了「光線」的多姿多彩,這時再回頭重新檢視相機的功能,學習進階的操作技巧,就有事半功倍的絕竅。相機的操作技巧,只要用心就可上手,唯獨對影像的美感認知和影像元素的體悟,是無止境的修行。

人的眼睛,經過生物本能的進化,對自然光線的反應十分靈敏,而且會自動開啟智慧性的保護功能,因而它對光譜的變化很能調和適應,不會像「感光記錄器」只是純物理的反應,為補器材之不足,相機的微電腦就發展出「白平衡」的功能,以補色彩偏差之憾。

光線,分成可見光和不可見光,不可見光例如紫外線、紅外線雖然看不到,它卻影響拍照的結果。所以,肉眼所見的景物和感光器材所對應的景物,有同也有異不該一體看待。差異的存在,才讓創作有可以發揮的空間,才有夜間攝影的誕生和微光攝影的開拓。也因鏡頭所看和肉眼所見不同,才會有鏡頭特性的發揮。

我的第二本書《亂拍──用心按一萬次快門》,成就大師級的作品,就是提醒「有心」,且重點在於用心。只要用心,任何器材多可以拍出好照片。只要善用現在手中所擁有的,將它充分運用而拍出最好的,就像不是很有錢,但可以過得最幸福一樣。迷思在器材,不是修行的好樣子,穿破舊袈裟,也許正是悟道人。

拍照,有什麼用?我常說:「手拿相機,就像和尚穿袈裟」,是一種宣誓,是找尋清靜心的路徑,是一心不亂的訓練。萬物平等的境界,透過學習攝影最容易看到。

勇敢的拿起相機,以心無雜念的方法去拍照,將止觀的境界融入緩緩移動的腳步,雖眼觀四方,呼吸平靜而深沉,頭腦冷靜而清楚,拍照的過程就是一種幸福。

當你深入了解拍照的意義,你不但更容易拍得好影像,也會更容易吸引別人進入「拍照的道場」。攝影,進入的門檻很低,要成就卻很難,得用一生一世的力量去實踐,才能修得正果。學佛跟學攝影一樣,道一不二的體悟就是如此。

作│者│簡│歷

胡毓豪四十二年生,彰化縣溪湖鎮人,高一開始接觸攝影,就讀世新專校時,專研攝影相關技術。

歷經中央通訊、中國時報、時報周刊等媒體工作,八十七年自創網路公司,西元二○○○年因網路泡沫化,逐漸學得放下、清靜、自在。

曾獲行政院頒發金鼎獎、台北市政府金橋獎、觀光局文藝創作獎、中興文藝獎(皆為攝影類)。曾任世新專校新聞攝影老師;赴日本東京進修藝術攝影兼任中國時報駐日記者。六十歲之後,以攝影教學回饋社會,承傳經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