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劣油風暴愈演愈烈,恐慌與不信任感正撕裂台灣社會,台灣究竟如何走到今日地步?又有誰能帶領台灣走出黑心食品的陰影?林杰樑遺孀譚敦慈昨出席《永遠的俠醫》新書分享會,從林醫師的一生,帶讀者看見台灣食安現況與迷思。
現任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表示,自己在事件爆發之初,就能迅速整理出相關因應之道,乃因林醫師生前就已經進行相關研究。她向現場讀者分享一少(少用油)、三不(不調和、不氫化、不精製)、三要(要多品牌、要小包裝、要多種油)用油守則,也整理「地溝油」可能具有的毒性為黃麴毒素,重金屬,氧化膽固醇,三種解毒方法與自保之道。
與會的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顏宗海表示,餿水油與中國大陸的「地溝油」類似,皆是用過、應丟棄的廢油,遭不肖業者回收再牟利,可能的健康毒害也類似。
顏宗海指出餿水油對人體至少有五種毒危可能,一是細菌或微生物汙染;二為黴菌汙染;三是重金屬殘留,而最可怕是砷、鉛、鎘三種,其中砷油恐導致皮膚病變,鉛油具神經毒性、傷腎,第四、第五,則是回鍋油經高溫重複油炸,油中苯比、酸價都過高。
到場表示支持的台大公衛系教授吳焜裕說,食品安全管理基本上是一個風險管理,不應等到食品出了問題才開罰,強調政府應建立一種主動的「食安機制」才是長久之道,針對食品原料生產、加工、運輸、貯存、販賣,一直到最終拿到消費者手中的安全評估分析、加以控制,以確保消費者吃的安全。他主張環保署、衛福部等單位應該跨部會聯合稽查。
譚敦慈十分感慨,本次事件中政府釋放的態度與訊息不明,導致民眾反而更相信民間實驗室所發布的報告。她強調,「信任」乃是一個社會最重要的發展基石,食安問題涉及每一個人的生命健康,亟需台灣各界共同重視與努力,她呼籲政府不應該消極逃避或粉飾太平,一定要勇於承擔、面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