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台灣史及東亞海洋史學者、中研院院士曹永和(圖/本報資料照),昨日下午兩時十八分在台北內湖三軍總醫院辭世,享壽九十五歲。
【本報台北訊】著名台灣史及東亞海洋史學者、中研院院士曹永和(圖/本報資料照),昨日下午兩時十八分在台北內湖三軍總醫院辭世,享壽九十五歲。這位靠自學獲國際肯定,成為中研院至今唯一無大學學歷的院士,住院時仍念著準備再版論文書《近世台灣鹿皮貿易考》的修改進度。
曹永和兒子曹昌平表示,父親八月中旬因感冒引起的肺炎住院,起初精神很好,吵著要出院修改論文《近世台灣鹿皮貿易考》,可惜上周開始多重器官衰竭,仍無法抗拒衰老。家屬將在曹永和基金會設靈堂,未來會葬在林口頂福陵園葬,這是曹永和十八年前愛妻過世時就備好的墓地。
曹永和出身書香門第,台北州立第二中學校畢業(今成功高中)後,失常未考上大學,後進入台大圖書館任職,所有學問都在圖書館任職三十八年間自修、發表。由於論文聲譽卓著,後來獲聘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今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同年任教台大歷史系,一教教到九十歲,桃李滿天下。
他後來在許倬雲等人推薦下成為院士,成為中研院至今唯一無大學學歷的院士,他的自學故事曾轟動一時,並曾以自身經驗說:「如果因落榜沒有機會讀大學也不要灰心喪志,只要做自己有興趣的事,而且持續去做,終有一天可以成功」,成為鼓勵學生的典範。
曹永和著作包括《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中國海洋史論集》、《近世台灣鹿皮貿易考:青年曹永和的學術啟航》等,訪問及傳記包括由曹銘宗採訪的《自學典範:台灣史研究先驅曹永和》、《曹永和院士訪問紀錄》。
苦學多國語言
打穩研究基礎
「若非曹永和,荷蘭、西班牙據台歷史研究會斷層!」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研究員黃富三指出,曹永和對荷西據台歷史貢獻卓著,一九四五年日本人離台後,曹永和是唯一懂得荷蘭文、西班牙文的人;正因他苦學多國語言,才得以了解第一手資料並研究,「他是『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黃富三指出,在曹永和努力下,荷蘭在台研究得以發揚光大,連荷蘭萊登大學等都受曹永和影響,研究起台灣史,當年學生翁佳音等人也才有機會去荷蘭學習。「荷蘭在台研究像滾雪球愈滾愈大,曹永和是核心」,台灣的海洋史研究也是在曹永和領導下開始,「日本人離開後,就是曹永和承續研究」。
黃富三指出,曹永和還提出「台灣島史觀」,主張以台灣島為主體來研究,以免台灣史在荷蘭、西班牙、清朝、日本等不同族群統治下,變得不斷斷裂。曹永和認為,光是台灣島內,文化也有其連續面,例如漢人及原住民風俗習慣,其實在不同族群統治下都有其特色。
「他是非常沉穩實在、腳踏實地的學者!」黃富三感嘆,現在很多學生喜歡一開始就講理論,再用事實去套,但其實各社會學科都該像曹永和一樣從資料考證開始,從事實去建構理論,學問才能紮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