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來茶去 普洱尋諸葛丞相未遇

文與圖/吳德亮 |2014.09.09
2113觀看次
字級
茶來茶去 普洱尋諸葛丞相未遇
巴達1700歲古茶樹王與採摘後壓製的私房茶餅。 圖/吳德亮
普洱市少數民族在諸葛亮誕辰當天的茶祖祭。 圖/吳德亮

文與圖/吳德亮

西雙版納的傣族好友劉江海來電說,幾年前我們一同前往巴達茶山,拍照採證的一千七百歲栽培型古茶樹王「駕崩」了,讓我感到錯愕又難過。

在雲南少數民族的心目中,「茶」是聖物,傣族、拉祜族、布朗族與哈尼族多稱為「臘」,佤族則稱「緬」,久而久之就以「臘緬」為茶葉的統稱。每屆春茶採摘季節,各族人都會舉行盛大的祭茶儀式;除了少數祭祀古茶樹或當地山神外,大多祭拜三國時代的蜀國丞相諸葛亮,尊奉為「茶祖」,迥異於江南一帶茶農茶商普遍崇拜的神農氏。

儘管普洱茶來源的傳說甚多,其中最讓雲南少數民族堅信不疑的,卻是「武侯遺種」:認為一千七百年前,南征孟獲的諸葛孔明即已在雲南教導茶樹的種植與利用,這也是孔明被奉為「茶祖」的由來。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三日孔明誕辰,茶山各村寨都會舉行盛大的「茶祖會」以感念武侯恩德。普洱市還以洞經古樂、茶韻舞樂祭之;據說傣族在潑水節期間施放「孔明燈」,也是源自先民對孔明茶祖的尊崇追思。見諸文字記載:清人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一書說「茶山有茶樹,較五山獨大,本武侯遺種,至今夷民祀之」。而清朝道光年間編撰的《普洱府誌》也有「舊傳武侯遍歷六山,留銅鑼于攸樂,置銅於莽枝,埋鐵磚於蠻磚,遺木梆於倚邦,埋馬蹬於革登,置撒袋於慢撒,因以名其山。」清人阮福的《普洱茶記》更提到:「其冶革登山,有茶王樹,較眾茶獨高大,相傳武侯遺種,夷民當採時,先具酒醴禮祭於此。」

古六大茶山之一的攸樂,今天已更名為基諾山,基諾族傳說即為三國時諸葛亮南征留下的蜀兵後代,因此自稱「丟落」,世代尊奉孔明,許多習俗也都與諸葛亮有關:如居住的房屋以「孔明帽」為屋頂;男子服飾衣背繡上八卦印,以示崇敬和懷念,稱為「孔明印」。還有學者大膽推測,基諾族女子頭戴三角形尖帽、身背麻布袋,彷彿漢人孝服的服飾,就是當年為武侯殞落時戴孝所遺留。佤族更尊稱孔明為「阿祖阿公」,剽牛盟誓,信守西元二二五年歸順蜀漢、永不背叛的盟約至今。

而傳說係當年孔明寄箭祭風所在的「孔明山」,位於今日勐腊縣象明鄉境內,以二千三百公尺的海拔成為西雙版納最高峰,古代「六大茶山」攸樂、莽枝、蠻磚、倚邦、革登、曼撒等都在其下。除了留有傳說中的祭風台遺跡,也因山北側翹立狀如孔明的帽子而名。不過如以「武侯遺種」的年代來推論,時間最接近的一棵茶樹,就是巴達鄉一千七百歲的栽培型茶王樹了。

今日除了在普洱市洗馬河畔留有大理石雕的孔明坐像,市中心也有數年前由台商天福集團捐贈、手持茶苗的「孔明興茶」立像。而在紅河州建水團山大乘寺內,更罕見地發現當地彝族將劉備與諸葛亮的坐像居中並祀,而台灣民間最尊崇的「恩主公」關羽與張飛反而隨祀兩側,對武侯的尊崇遠超過中原與江南等地。顯然在中國大西南地區,曾經「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諸葛丞相,彪炳的功業當不止於唐朝大詩人杜甫所讚頌的「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才是。

不過,跟雲南省所屬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其他地州很不一樣,思茅從國民政府到中共建政,始終就是個「地區」,直到近年普洱茶風起雲湧,受到全球矚目後,各地方政府無不卯足勁爭取普洱茶的主導權或歷史地位,思茅政府才積極運作,於二○○四年五月改制為「思茅市」,登錄為「中國茶城」。更為了讓世人知悉思茅過去曾做為「貢茶古府」的輝煌,短短三年不到,又向國務院爭取於二○○七年四月再度更名為「普洱市」。只是這個「市」還真大,四萬五千平方公里的面積,遠超過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台灣,首府為「思茅區」。

至於「普洱」則源於當地哈尼族語,「普」為寨、「洱」為水灣,普洱即「水灣寨」的意思。今天也從隸屬思茅市的普洱縣,更名為普洱市寧洱縣,自古以來即以普洱茶的重要產地與集散地馳名,在明清兩代,更是向朝廷進貢普洱茶的「普洱府」所在地。而普洱茶之所以稱「普洱」茶,也因過去所有經普洱府運往京師或西藏等地的茶品,均冠以「普洱茶」為名的緣故。

清朝時隸屬普洱府思茅廳的思茅,地名的由來也充滿了傳奇色彩;民間咸認是諸葛孔明南征時,大軍在此洗馬,因「思」念隆中的「茅」盧而得名。不過考據史實,三國時代的諸葛丞相雖「五月渡瀘」(經考證「瀘」即今日之金沙江),揮軍曾遠至麗江旁的石鼓鎮,卻從未到過思茅,傳說只能說明當地百姓對諸葛武侯的崇敬之情罷了。

因此茶人前往普洱朝聖,遍尋諸葛丞相未遇,只能說是傳說的美麗錯誤吧?來自台北臥龍街的阿亮,只能隨俗在巴達山茶王樹前,以兩年前委請當地布朗族幫我在周邊採摘壓製的私房茶餅,向臥龍先生、諸葛亮茶祖致敬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