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交通兩所大學一年一度的「梅竹賽」盛事,今年因為兩校籌委會對體育資優生的出賽資格及規則認定未達共識,宣告停辦,讓已經練兵多時的選手和啦啦隊非常失望,曾躬逢其盛的校友們更是惋惜。
清、交兩校都是百年歷史名校,培養無數人才。在新竹復校後,更在理、工學科領導風騷。
清華大學的原子物理研究,在兩岸軍事對峙時代,是列強關切的敏感領域。近來在人文社會科學的成就也相當卓越;交通大學則是台灣半導體工業的搖籃,為我國高科技產業撐起半邊天。
這兩所比鄰的大學,學術研究和教學成績口碑載道,是「小而美」的典範。
兩校為促進學生體育和情感交流,取法牛津與劍橋的划船賽,在民國五十八年首創梅竹賽。梅取自清大在台首任校長梅貽琦,竹則取自交大校長凌竹銘。兩位君子風度深受後代學子仰慕,取名梅竹賽,意在發揚君子之爭的精神。
歷屆師生熱情投入,使梅竹賽比校慶還熱鬧,團結一心的氣氛更讓老校友回味無窮。但雙方也因勝負心常陷僵持,今年已是第七度喊停。
梅竹停賽固然可惜,但是若無運動家精神,這項傳統也就空無所有。兩校痛定思痛,應該反思梅竹精神的真諦,未來復賽才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