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局南部打擊犯罪中心破獲黑心餿水油地下工廠,加工油品項達十餘種,包括豬油、耐炸油及乳瑪琳等,已有不少人吃下肚。此事件顯示,黑心商人只會「擇機」,而不會「絕跡」,必須嚴正以對!
原本以為,「地溝油」只會出現在落後國家,沒想到,進步的台灣社會也難倖免於難。原本以為,過去的大統黑心油事件會讓有心人知所警惕,但現又爆發黑心餿水油事件,顯示鋌而走險者從未缺席,只是在等待時機。
猶記黑心油事件爆發之初,學者專家總結經驗,建議要「三管齊下」,包括:修法讓一般食品比照藥品,必須於上市前事先審查;建立民眾舉發獎勵機制;以及加強平日稽查。但相當無奈,知易行難。
若要修法,囿於技術性問題,難以突破,加上朝野互信闕如,至今文風不動。油品因具有高度專業性,民眾僅憑肉眼,根本難以分辨,更遑論舉發。
各縣市衛生局專業稽查人員負把關之責,但區區五百餘名人力,又如何能負擔得起藥品、毒品、食品管理與查核等龐大業務?所以,舉凡大統黑心油,乃至黑心餿水油事件等,莫不仰賴檢調出擊,才能克盡全功。但是,這真的是治本之道嗎?
景氣低迷、生機日蹙,民眾還要受到黑心食品威脅,對於任何一個執政者而言,皆是恥辱。急民所需、解民所苦,趕緊對症下藥吧!蔡仁榮(高雄市/高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