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教授李茂盛發現,小於三十五歲男性臨床懷孕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五,超過四十歲臨床懷孕率僅剩一半為百分之三十七,顯示中老男性精蟲明顯影響懷孕率,男性生育能力有黃金期限。這項研究在台灣生殖醫學會舉辦二○一四年研討會中發表。
年齡大除懷孕率偏低,四十歲以上男性即使成功讓另一半懷胎,但流產率平均為百分之十二,比三十五歲以下組流產率百分之六高一倍,畸形兒比率也較高。
所謂臨床懷孕率為一次性行為懷孕成功率,以中老年男性為例,平均得三次性行為,才可能讓另一半順利懷孕,但三十五歲以下男性每次性行為,另一半就有七成五機率懷孕。
李茂盛指出,隨身體老化,精蟲DNA自然損害、精蟲染色體異常、Y染色體長度改變,都可能造成男性不孕,提高流產率、畸形兒機率。
這是國內首次針對男性年齡與著床率進行研究,研究團隊利用捐卵病人評估男性精蟲會不會影響胚胎著床率及懷孕率,從二○○七年一月至二○一三年三月,總計兩百十九個案。
個案分為小於三十五歲(二十四個案)、大於四十歲(一百五十三個案)、三十五至三十九歲(四十二個案)三組,結果發現,超過四十歲以上男性精蟲活動率為百分之六十七,小於三十五歲者精蟲活動率百分之七十五。
年逾四十歲臨床懷孕率僅百分之三十七,小於三十五歲男性懷孕率高達百分之七十五。
李茂盛指出,許多人都知道女性到了三十五歲,就是不孕高風險族群,但想當爸爸也得趁早,超過四十歲就會影響另一半的著床及懷孕率,生下畸形兒的風險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