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

文╱鄧榮坤 |2014.08.29
1493觀看次
字級

文╱鄧榮坤

每當黎明時分,

男女虔誠將貢品與泥土攪拌,

沾起一小點,

點在前額的兩眼之間,

以示神靈的存在。

尼泊爾古稱尼波羅國。

二千多年來,佛陀故事吸引著全世界的佛教徒,在許多國家中,被不斷以文學、戲曲、音樂、壁畫、雕塑等形式來表現,如赫塞於西元一九二二年出版的《流浪者之歌》。

西元一九一一年,赫塞從事印度與東方之旅,實地驗證小時候從長輩口中與書籍中所獲得的東方印象,也代表著一種文學心靈的解放。

在這一年,赫塞開始寫作《流浪者之歌》,赫塞認為《流浪者之歌》是一本「以將近二十年對印度和中國思想的熟稔所寫出的著作」,讓熟悉西方哲學文化的讀者可以從「人無法涉足同一流水兩次」的思考,體會世界的變遷無窮;讓崇信佛教的東方讀者,在「度一切苦厄到彼岸」的禪理中,體驗佛學與悟道的真諦。

尼泊爾是釋迦牟尼佛的故鄉,而倫比尼位於尼泊爾南部一處河谷平原上,離印度邊境很近,許多佛教團體和虔誠的信徒到尼泊爾朝聖,倫比尼是必到之地。

據尼泊爾《蘇瓦揚普史書》記載,加德滿都一帶地區原來是一個巨大的那伽巴沙湖泊,湖內有龍王居住,後來文殊師利由摩訶支那(中國)來到此地,闢開了湖南邊的山嶺,將這一湖水泄乾,並在此建立蘇瓦揚普寺,因之稱此地為尼泊爾。

尼泊爾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印度教國度。

尼泊爾四處林立著印度廟和佛塔,擁有全世界佛教徒捐建的大小寺廟,這些建築巧奪天工,經歷了數百年的歷史,而且是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據非正式統計,尼泊爾有三億三千萬位神祇,而人口只有二千三百萬,而倫比尼卻是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地,是佛教徒畢生期望朝拜的聖地。

尼泊爾的文化和宗教關係密切,尼泊爾的代表建築物為佛塔式的建築,自古以來,一直是佛教聖地。每一年都吸引許多世界各地的佛教徒,不遠千里虔誠膜拜。走進尼泊爾國境,寺廟皇宮中的木雕、石雕、金屬雕工等工藝作品,常讓人不禁佇足甚久,不忍離去。

走進佛陀的故鄉,一個被喻為「眾神的故鄉」的國度,你會發現這個國家的佛寺好像比民間的住宅多﹔尼泊爾寺廟建築可分為幾種類型,如傳統尼泊爾式,廟宇形式為多重屋簷的木造建築,另一種是佛塔式,通常用石頭、磚建造,造型倒像個鐘,當地以蘇瓦揚布拿佛塔、博拿佛塔最為有名。

另外,還有一種最特別的印、佛混合的建築,當地人稱為錫卡拉式,如在帕坦杜巴廣場旁的庫里須那寺,當地人至今仍然深信,這是尼泊爾首次出現的印佛混合式建築。

自古以來,宗教在尼泊爾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每當黎明時分,男女老幼把大米、紅粉和小黃花辮之類的貢品置放於金屬的小盤上,前往印度教或佛教的寺廟,擺在神像面前祭獻,然後,虔誠將貢品與泥土攪拌,沾起一小點,點在前額的兩眼之間,以示神靈的存在。

由於尼泊爾人深信祭祀時宰殺雞、羊或牛,不僅意味當著神的面殺死一頭牲畜,也意味著使不幸的靈魂從牲畜中解放,給牠再生為人的機會,於是,尼泊爾人無論是婚喪嫁迎娶,還是開工竣工典禮,或宗教節日、還是慶典活動,都會以各種形式祭祀。這種對宗教的熱中與執著,莫非也說明了文化的傳統攸遠?•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