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聿」音ㄩˋ ,是「筆」的古字。甲、金文字形像「以手執毛筆」之形,但是到了小篆,毛筆下面多了一橫,有人認為那是誤增之故,有人則認為那是表示刻寫之意。由於後來「聿」用來表示其他意義及作為偏旁,於是便在原字形上加「竹」成了「筆」,表示筆桿是用竹子做的。
至於「筆」最初的本義,一方面表示「手執的筆」,為名詞,如「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一方面也表示「手執筆書寫」(即「書寫」),為動詞,如「孔子作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詞」等。由於筆是用來畫畫、書寫、作文章的,所以筆後來也用來指筆跡、筆畫、文字、文章等,如「他的書法,用筆奇妙、筆態瀟灑」、「請你筆下留情」、「他們正在打筆墨官司」……等。現在筆也借用為量詞,如「他收到一筆貨款」,「他得到一筆財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