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伊波拉,疾病管制署加強防疫檢查,機場也強化發燒等檢疫工作。圖/鄭超文
萬一感染伊波拉病毒,其潛伏期約為2~21天,平均為4–10天。初期症狀為急性出血熱、症狀包括凝血不良、高燒、嚴重倦怠、肌肉痛、頭痛等,接著會出現嘔吐、腹瀉、腹痛、皮膚斑點狀丘疹與出血現象。重症者常伴有肝臟受損、腎衰竭、中樞神經損傷、休克併發多重器官衰竭。
實驗室進行檢驗時則發現會出現白血球、血小板降低、凝血功能異常與肝功能上升,個案致死率可達九成,因此必須格外注意。
相信許多人都想知道伊波拉病毒能不能預防,據了解,目前尚無有效疫苗可供預防接種,也無特定或標準治療方法,治療方式還是以「支持性療法」為主,包括病患體液及電解質平衡、維持血壓及氧氣狀況、補充失血和凝血因子、併發性感染的治療等。
但日常仍有一些預防方法可以避免病毒近身,以下整理幾點供大家參考。第一,旅客出國前應先了解哪些地方是疫情流行區,事先做好最新疫情收集。第二,如果非要前往疫區不可,則要避免接觸當地果蝠、猿猴等野生動物。第三 ,要避免直接接觸被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器官或可能被污染的環境。如果需要照顧病患,則一定要配戴手套及個人防護裝備。
第四,由於伊波拉病毒疾病初期症狀較不具專一性,為避免掉以輕心,醫護人員照護所有病患時都提高警覺並配戴標準防護配備,確實實施感染控制措施,當近距離(一公尺內)照顧疑似或確定個案時,醫護人員則應穿著連身型防護衣並配戴N95口罩等高規格個人防護裝備(配戴護目鏡、隔離袍與手套等),避免直接接觸病患血液及體液。第五,民眾回國後,如果有任何不舒服,前往就醫時,要主動告知醫師出國旅遊史,讓醫師診斷時能多一分參考。
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在日前宣布西非伊波拉病毒疾病疫情是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建議疫區國家宣布進入緊急狀態,成立指揮中心,以方便進行全面性的監測管理,同時還要確保可能接觸感染病例或污物處理之醫療等相關人員之安全,提供足夠的醫療資源及安全防護措施。
此外,政府部門在主要交通幹道及國際港埠等進出港口,也應確實做好發燒篩檢機制,並實施出境管制及限制大型集會活動;建立不明原因發燒監測系統及實驗室診斷能力,以「多管齊下」方式來防止病毒持續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