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電】大陸福建漳州三間不起眼的平房裡,靜靜躺著十二萬多件大大小小的藏品,從唐代的矛與盾、明朝的眠床,到民國的海報、鋼琴,再到一九六○年代的毛主席勳章、九○年代的大哥大,分門別類,應有盡有。這裡不是博物館,是七十二歲村民林財平的家,這些都是他四十幾年來的個人收藏。
林財平對收藏的熱愛,不吝錢財,這條路上一走就是大半輩子,還愈走愈寬,從騎著自行車到全縣村子裡「淘寶貝」,到近幾年還飛到台灣,去蒐羅那些能記錄閩南人民生產、生活、文化的大小物件。
六年前,林財平拿出積蓄建三間平房,分成民俗、民具、海洋生物三個展廳,又請村裡有文化知識的老朋友協助,為藏品一一註明年代、類別、品種、品名等。十二萬多件物品,分為二百五十八個系列、一萬四千五百個品種,涵蓋古代、近代石製品、古典傢具、農具、兵器、錢幣票證、陶瓷等。
僅初中畢業的林財平,為了收藏愛上了讀書,幾十年來閱讀、學習歷史和文化。他認為,正是這些默不作聲的物件,才能讓死板的文字記載變成生動的圖像,將歷史娓娓道來。林財平摩挲著一雙清代三寸金蓮小鞋,自豪地說,「閩南地區、乃至從古到今國家的歷史、社會和文化,都可以從這些物件上了解。」
「收藏是為了傳承」,這是林財平的信念,也是二○○八年他決定在自家門口正式掛牌「東山島閩台民俗館」,將私人收藏免費對外開放的原因。
如今,林財平的私人民俗博物館還成了漳州市學生實踐基地。暑假或周末,經常會有中小學學生到館裡參觀。有時,林老一個人講解不過來,還請村裡退休教師幫忙。
林財平說,「現在開放了民俗館,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了解這些物品背後的歷史和文化,我實在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