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詩宜/新北市聖約翰科大數位文藝系二年級
人的一生,匆匆而來,匆匆而去;有人高枕而臥,有人行屍走肉,有人沐雨櫛風,有人虛度光陰。不論人生大小遭遇,都只是天地間一粒沙,宇宙中一抹塵埃罷了!
造訪山居林間,沐浴在自然界的珍奇百觀,一直是全家人的興致之一。當親身體驗那般山明水秀時,會將內在的意識根源勾勒出來;父母經常引領我和哥哥、姐姐去發現山水帶給自己的節奏是什麼?感受又是從何而得?這啟發了自我的感性層面,每當走入大自然一回,期許必更顯著。
這個世代的人們,日子一天過得比一天繁雜、匆忙且特別執著於某件事物,遂而產生迷惘,甚至對自己圈外的狀態提不起興趣,那便是使自己的心「沉淪」了,同時也倦怠了,這時,若能反觀思考,心境定能大不相同。辛棄疾曾云:「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即是一種真切的定律,你如何看待一件事,那件事便報以你所期待的。而最能平衡內心,達到至善至美的層面,我想,就從與這個世界面對面對話開始,心轉了,哪怕是路邊一草一木,枯樹昏鴉都能給你下一步該怎麼走的指示。
中國古人在宦途失意或杞人憂天時,常以田園風光或是自家附近的建築、家畜等進行解懷惆悵的對話,而這種對話最後都化為詩詞,以作為情感傳遞;這何嘗不是個心靈發洩的好管道。「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自然界任何事物皆能作為借鏡,進而教導自己不曾有過的體會,那樣的感觸是用金錢買不到的。
我們遵循著日復一日的狀態來過生活,偶爾休息放放假,讓自己身心舒緩而覓得一處桃花源,是多麼幸福的事啊!「生命」總是帶給人們無限遐想,我認為,只要能活在世上多一天都是幸福,不論是垂手可得想要的東西,抑或是輕鬆呼吸著空氣的順暢,在在都是豐沛的幸福,不該再自怨自艾才是!
漸趨弱冠之年的我,不知為何,對於生命的意義特別有感觸,或許是前陣子生了場病,在醫院好幾天,使我對「生存和生命」的縱橫之間感到些微迷惘和不安,但又非常好奇地想一探箇中奧祕。我想,有些事是不得而知,但有些事永遠不知道較為好吧?今昔相比,在這方面雖然添增不少疑惑,但也在錯誤積累之中,得到了人生奮發不懈的寶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