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連續發生三件舉世震驚的飛安事件,馬航MH-17空難、澎湖復興墜機及阿爾及利亞空難。遍觀各國民航局、航空公司、受難家屬及國民的反應都不同,雖然是民族性,但以荷蘭人面對傷痛的表現最深入人心。
馬航罹難者以荷蘭籍公民占最高比例,在CNN電視新聞採訪畫面中,見到兩輛軍機緩緩降落,國王夫婦、總理及政要在機場迎接,每組九位軍人緩步從軍機迎下四十具罹難者棺木、踏著謹慎的小碎步抬棺,輕柔的放進靈車,行軍禮後再退出,全程莊嚴肅穆沒有任何聲明,只有王后頻頻拭淚,正是無聲勝有聲的境界。
隨著靈車開出機場,新聞報導的鏡頭就帶到荷蘭人民主動在隊伍駛過的公路天橋上、公路夾道列隊送別,不僅公路中間淨空讓行,連另一側車道的車輛及人員也停下來致敬,全程表現如同CNN所報導的,給死者一個「有尊嚴的回家之路」。
空難發生後短短時間內,荷蘭政府與罹難家屬溝通、協調,將心靈深處的哀痛轉化成有尊嚴的「國葬」儀式,讓舉世觀眾默默感受到不捨與尊重。
在失事原因尚未釐清前,各方都不作任何負面猜測及指責,荷蘭人舉國教給全世界將哀痛情緒如何優雅表現的一課。
我在美國念書時也曾遇見出殯隊伍,路人及路過車輛都停下來,讓他們先行,對側來車也都減速,甚而還有居民下車脫帽致敬。
相對的,東方國家遭遇災難事件,航空管理階層應變、家屬情緒表達與媒體報導尺寸,這方面的學習似乎較缺乏。
面對澎湖空難舉國哀慟時,政府的緩慢回應、航空公司的慌亂、媒體大肆報導家屬呼天搶地的哀傷、破壞了自願支援大體修飾師的美意等,太多負面的畫面,掩蓋了台灣公民原有的悲天憫人胸懷。
我們常自傲台灣是民主及愛心的國家,但深層還是缺乏尊嚴、優雅及人道關懷的培養,我們是否能多從正面思考,國民多一點正面的發言及表現,自然就會流露尊嚴及優雅!
蕭文鳳(嘉義市/嘉義大學植物醫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