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森聲叮林」賦予疏伐木新生命。圖/屏東林管處提供
【本報屏東訊】走進林後四林平地森林,遊客中心前面佇立著一座「筆森林」,六十三根紅檜木成群聳立,有些高至四公尺,有些矮如板凳,小朋友可以輕鬆就坐,靠近時有淡淡的紅檜香,誰都想不到這是造林時被淘汰的「疏伐木」。透過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木材科學與設計系副教授黃俊傑的巧手,這些木頭化身一座名叫「森聲叮林」的裝置藝術,重新獲得生命。
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表示,「疏伐木」是人工造林時,生長不良而被砍掉的樹木。因為造林必須將資源留給「身強體壯」的林木,砍掉「體弱」的林木,不僅可以有足夠空間讓樹林長大,也能增加透光性,讓造林更加順利,而這些被砍掉的「體弱」林木就稱為疏伐木。
疏伐木屬於不成熟的木材,比不上完整的樹木,因此利用空間小,外國多將疏伐木當成生活用具、文具或是藝術品,台灣卻多將疏伐木做成便宜的木板,變成附加價值極低的物品。
為了提高疏伐木的使用價值,林務局和屏科大木設系推動「 殊勝華目:疏伐木加工創作養成計畫 」,除了舉辦創作比賽外,也邀請教授直接用疏伐木製作公共藝術品。
黃俊傑表示,這個作品總共選擇了六十三根木頭,因為怕白蟻腐蝕,下面採用白鐵架高,上端則削尖,下雨時可以讓雨水自然地流入地面,遠遠看起來很像一根一根的鉛筆,排列起來成林。
為了讓民眾可以親自觸碰、觀察樹木,黃俊傑不在樹木外層抹任何東西,以原木的方式呈現,上端去除部分樹皮,型塑差異色的美感。
黃俊傑說,這項作品取名叫「森聲叮林」,是希望民眾在靠近這項藝術品時,能夠聽到樹木的心聲,認識樹木的價值,「嘗試去聽樹木想要叮嚀人類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