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小百科】 何謂四十、六十、八十、西藏華嚴?(下)

曹郁美 |2014.07.15
3583觀看次
字級

文/曹郁美

佛滅度後大約五百年,大乘經典逐一誦出,並有了文字記載,當然也包括了《華嚴經》。

何謂「誦出」?

首先必須了解,任何悠久歷史的民族都是先有語言,以後才有文字。台語至今仍有許多「有音無字」的現象,例如「她很水」,「水」意為漂亮、美麗,其實它是無字的。

印度也不例外,佛滅度之後雖有三藏結集,但那是憑記憶背誦、口傳,數百年後才逐一記錄下來。如此,甲地與乙地誦出的內容也許差異不大,也有可能差異甚大,這是難以避免之事。

又問:這樣的經典內容準確嗎?是否後人有增刪之可能?應說:沒有人能保證其內容正確無誤,正如孔子若今日讀《論語》,可能也會驚詫其內容是否自己所說。

然而一部經典能夠流傳二千餘年並對眾生給予生命的指導,其「真偽」反而變得不重要(交給專家學者去研究即可),這是我們閱讀經典應建立的態度。

《華嚴經》也是如此,它的大小版本甚多,但同樣是宣說佛之境界、功德、願力,每一部都有其價值。

當時《華嚴經》的流傳有兩條路線,一是由印度、中亞至長安譯成中文;另外一條路線是由印度直接進入西藏(不經中亞)而有了藏譯本。故知本經有三種語言的版本:梵文、漢文、藏文。只可惜梵本早已失佚,今僅存〈十地品〉與〈入法界品〉。

《華嚴經》於八世紀時傳入西藏,由耆那密特拉譯成藏文,總成四十五品。其中第十一品與三十二品是漢譯本所無,純為藏譯本所獨有。可惜華人世界對西藏華嚴研究甚少,反倒要藉助日本學者的研究成果。

自從東漢時代《佛說兜沙經》譯成中文以來(約西元一八○年),《華嚴經》之大小版本陸續譯出,至唐代八十華嚴完整出現達到最高峰,整個譯經史長達五百年。最後一部譯出的是宋‧法賢所譯《較量一切佛剎功經》一卷,相當於大本的〈壽命品〉,時約西元十世紀,以後再無譯作出現。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