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單位創辦人黃英琦把社企藍海做大,類型「百花齊放」。圖/楊萬雲
助人是「給魚」或「給釣竿」?古老的辯論之下,香港「好單位」(The Good Lab)創辦人黃英琦認為,社會企業更重要的是,創造「保證有魚可釣」的公平環境,不然有釣竿也沒用。黃英琦把推廣社企當「溫和革命」,希望傳遞「賺錢不用賺到見底,還要回饋改造商業環境」的經營思維。
相較南韓以法律定義「社會企業」,香港社企先鋒不希望限縮「社企」範圍。他們主張吸引不同領域「社企家」投入、把社企藍海做大;不求數量「聲勢浩大」,但求類型「百花齊放」。
在這波浪潮中,不少香港青年正透過創新思維,開拓社企藍海。熱愛旅遊、平均年齡不到卅五歲的四人,去年八月創立以文化導覽「行腳團」為主的社會企業「活現香港」頗受矚目。
創辦人陳智遠有感於香港官方行銷觀光多只強調「美食、購物、太平山、迪士尼」,真正的「香港文化」卻不見了。於是他找來三位朋友,設計另類文化導覽路線,「自己說香港的故事」,帶著遊客走訪老街巷、老店家,述說香港的古與今、苦與甜、趣與怪。每場導覽每人收費台幣八百元到一千六百元不等,把香港「老靈魂」故事,變成社企好生意,也讓年輕一代對香港更有歸屬感。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行政總裁魏華星以「煙火」比喻,社企煙火放得再精采,「重點是多少人圍觀」。他認為香港關心社企的人還不夠,應先努力創造品牌、引導趨勢,吸引更多人才、媒體、企業「圍觀」,回過頭影響商業環境。能讓圍觀者加入,才能創造更多類型的社企煙火。
品味教主10個高招
●以自在與喜樂的力量,提昇生活品質,創造生命價值。
●從純然相信到自然得到,登上事業高峰。一切是自己,自己是一切。
●因為要跟別人不一樣,所以得承擔穿越更多的考驗與挫折。
●永續的事業要不斷希望、不斷失望,但永遠不絕望的。
●「圓融」處事是,圓─能夠欣賞別人的好,融─能夠接受別人的不好。
●平常心走永恆路,如同竹子節節搖曳、結結堅持。
●團隊組成的元素包含人、使命、願景、文化、策略及經營模式。
●人生選擇沒有對錯,卻有因果,先想要甚麼結果,然後選擇種甚麼因。
●分享人生與其追求名、利、權,不如立德、立功與立言。
●追尋安心自在的人生,學習圓融的智慧,成就了自己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