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蒜盛產,產地每台斤跌到十五元以下,市場與超商零售價每台斤卻超過三十九元,剝成蒜米高達七十八元,蒜農及民眾質疑盤商牟取暴利。蒜商則喊冤,否認暴利。
雲林縣蒜農協會表示,產地到銷售端只經一個蒜商,售價卻翻倍,顯不合理,消保會應調查蒜商有無壟斷,剝削蒜農權益。
蒜頭從產地收購,至零售商販賣消費者,清理加工、包裝置放、運送過程費用,均屬固定成本,收購價與零售價應呈現「比例」關係,若產地大跌,而零售卻「無感」,恐怕就有蒜蟲「吃蒜」牟取暴利。
農業主管機關或消保會有必要長期監控兩者間的價差變化,與農會建置平台,讓資訊公開透明。發現「異常」現象,主動出擊查明及處置,保障蒜農權益,別讓消費大眾當冤大頭。
各縣市政府對於季節性的大宗蔬果,有盛產滯銷或供需失衡,有必要建立聯合協助系統,透過互相收購、代銷或鼓勵團購,避免層層剝削,以保護農民和消費大眾。
亞秀(台北市/家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