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指考昨天登場,自然組考生家長在建國中學考場為應試的考生搧扇解暑。圖/侯永全
在建國中學考場應試的自然組考生正專心作答。圖/侯永全
【本報台北訊】大學指考昨天登場,自然組考生先應試,今年想進第二類組熱門校系的考生,壓力特別大,因多數科系留給指考分發的名額很少,例如台灣大學電資學院、工學院各系名額都只占總數一成多至二成多,交通大學電機、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更跌破一成。
大學聯考於十二年前廢除,改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初期各校系甄選入學招生名額頂多占三、四成,仍以類似聯考的指考分發為主。但甄選名額近年不斷擴張,今年繁星推薦、個人申請合計名額已達史上最高的百分之五十二,指考名額只剩四成多,成為次要招生管道。
提高甄選率 不利弱勢生
據教育部統計,清大、交大今年指考分發名額都只剩約三成;台大、成大也只有四成多;個別熱門校系的指考名額比率更低,例如台大電機只約百分之二十九、台大材料約百分之十八;清大電機、交大電機更分別只約百分之十一、百分之九;清大動力機械則僅百分之八點五七。
全國高級中等學校教育產業工會祕書長黃文龍表示,台、清、交等頂尖大學不斷提高甄選招生比率,擺明是基於「誰先搶到好學生、誰先贏」的招生惡性競爭,逼得多數學生一升上高三後,就要開始準備考學測與甄選入學,高三課業因此被犧牲。
黃文龍說,學測失常、程度較差的弱勢生,如今準備指考壓力更大,有些自然組學生乾脆放棄二、三類組科系,跨組搶只採計國、英、數乙的商管科系。教育部將來一定要保留指考分發管道,讓甄選不利的偏鄉弱勢生,有最後補救管道。
兩管道並存 才是真多元
交大電機學院院長杭學鳴指出,根據校方觀察,透過甄選入學錄取的二類組學生,整體而言,性向較明顯、求學態度較主動、做研究也更有創意,平均表現比指考分發生好,招生名額才會逐年增加,但不見得所有學生都適合甄選入學,他認為,仍然有必要保留指考分發管道。
台大教務長莊榮輝表示,民眾似乎仍比較相信指考的公平性,台大醫學系、牙醫系,至今多數名額仍透過指考招生。甄選入學、指考分發並存,才是真正的多元入學。
教育部高教司司長黃雯玲指出,大考制度正研議改革,指考分發是否廢除,還沒形成共識,考生與家長暫不用擔心;教育部正和各頂尖大學研議,盼甄選入學將來能加強照顧弱勢生,例如:降低學測門檻、優先錄取弱勢生等。
只要實力夠 不怕名額少
今年指考報名人數及分發招生名額創新低,台、清、交、成等第二類組電機、資工、電子等熱門科系名額大多只剩二、三成,考生與家長抱怨連連,「現在要擠進精英大學窄門,頭要削更尖,補習補更凶才行!」
吳姓家長表示,兒子讀建國中學,放學後還是要到補習班報到,「至少補個心安」,因為班上同學都有補習。兒子的第一志願是台大電機系,但是因甄選名額愈開愈多,排擠到指考分發報名人數,明星科系的名額剩很少,「兒子成績已經非常好了,卻每天都在哭訴壓力大。」
但也有考生認為,只要指考準備充分,根本不怕名額少,還是能夠考上好學校。
立人高中張姓學生認為,只要實力夠,指考還是能拿高分,還是有自信考取理想的學校,甄選上的學生也是拚三年,不覺得有什麼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