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妻、抱子、持元寶 都是土地公

林洛瀅 |2014.07.01
2830觀看次
字級
石刻土地公神像。圖/記者林洛瀅
隨著時間流逝,土地公身邊多了土地婆的陪伴。圖/台灣歷史博物館提供
手持元寶的土地公。圖/記者林洛瀅
抱子土地公神像。圖/記者林洛瀅

【記者林洛瀅台南報導】土地公為閩南與台灣地區普遍崇奉的「家堂五神」(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關公或玄天上帝、土地公、灶君)之一,幾乎疑難雜症都能「有求必應」。

土地公信仰在台灣分布廣泛,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近日推出「守護台灣‧台灣土地公信仰特展」,展出造形各異的二十尊土地公神像,引領民眾從信仰、形象、護土、保家、感恩五個單元裡,看到人與土地、神明的緊密關係。

管理地方 庇佑守護鄉里

策展人陳明祥表示,土地公信仰來自人民對大地的敬畏。由於時代改變,人們與土地公信仰不再貼近,希望透過展覽,為民眾帶來不同的反思,重新思惟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

「守護家園‧台灣土地公信仰」展覽中有超過二十件台史博蒐藏多種不同造型的土地公神像藏品;特別的是,具有坐騎、以及帶子的土地公神像都相當罕見。

此外,在不同地域、族群及時代背景下,也造就出材質、外型相異,各具特色的土地公;而反映在戲劇上的土地公形象,也在本次展出的電影海報中呈現。

策展人蕭軒竹表示,土地公信仰從「皇天后土」的觀念演變而來,經過歷朝歷代被賦予神格化。

而土地公肩負管理地方重任,守護人們日常生活,舉凡聚落、農業、山林、水源、財富、家庭,甚至墳墓等與生活息息相關。

多元形象 反映民心需求

此外,土地公的形象,從最初一塊披著紅布的石頭,逐漸演變成手持拐杖的長者,現在大多是手持金元寶。而塑造土地公的素材,則以陶燒、石頭與木頭雕刻為主。

早期石雕風格樸實,且不管是浮雕或立體雕刻,也只能局部上色;木雕的土地公像,則是全身華麗彩繪,外貌金光閃亮略帶設計感。

蕭軒竹指出,隨著城市發展,土地公原本分散各處,後來因為民眾無法持續早晚上香,尤其政府推動大型建設,有些地方村落便將土地公集合共同祭祀,也出現了「聯合辦公室」的有趣景象,讓土地公繼續護佑台灣。

小檔案 土地公

土地公,是台灣分布最廣、最親近民眾生活的基層地方神明。無所不管的特色與親民的形象,使土地公成為跨越族群與地域限制,最具代表性的鄉土神明。中國傳統文化中,祭祀土地神即祭祀大地,到了現代,多演變為民間祈福、求財、保平安、保農業收成的禮敬對象。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