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研究員樊同雲(左起)與國際生物學者合作,攜手搶救珊瑚生態。
圖/潘欣中
美麗紅珊瑚讓人驚艷。圖/法新社
專題報導/記者羅智華
「正所謂過猶不及,珊瑚礁不只怕熱,其實牠們也怕冷」,很多人以為只有海洋溫度升高時才會影響珊瑚生態,其實並不然,因為珊瑚礁對自然環境的要求較高,除了海洋水質要清澈外,海水溫度更需要維持穩定狀態。」樊同雲表示,以台灣來說,適合珊瑚生長的溫度南北有所差異,以台灣南端的墾丁來說,適合的溫度為 20~30度,若是北海岸則是18~30度,溫度過高或過低都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甚至導致珊瑚白化。
我們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了在地球上存活下來,成千上萬的生物除了努力傳宗接代外,也會透過演化機制、自我保護等方式來幫助自己生存,對珊瑚而言亦不例外。有科學家研究發現,珊瑚為了提高繁衍後代生命的成功率,避免受精卵被海洋中的天敵一口吃下去,珊瑚會進行集體式的排放精子及卵子,再透過一波波的海浪推力,將一顆顆受精卵送到安全的環境中成長,藉此讓多彩珊瑚可以綿延不絕。
除此之外,面對強烈的日光照射,珊瑚也有一套防曬機制,那就是利用體內的螢光蛋白來吸收外在環境的光線,再將過度的光照以散發螢光的方式釋放出來,因此在海洋世界中,珊瑚不只顏色多樣,還會發出美麗螢光呢。
事實上,這個防曬機制就跟人類皮膚會變黑的道理近似,樊同雲表示,一般人都知道,當紫外線過度強烈時,會導致人體皮膚被曬傷、脫皮,若長期身處大太陽下,還可能增加罹患皮膚癌的風險,所以我們體內會分泌黑色素來保護皮膚,避免受到強光傷害。
對珊瑚來說也是相同的道理。高強度光照如紫外線輻射也會對珊瑚造成傷害;為保護自己不被強烈日照曬傷,珊瑚就會藉由發光機制來保護自己,讓人忍不住讚嘆大自然的妙不可言,讓許多生物都有讓人嘖嘖稱奇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