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嘉雯
雍正奪嫡政爭中倒台,而被罰看守陵墓的十四皇子胤,他的孫子愛新覺羅永忠,後來懵懵懂懂愛上《紅樓夢》。永忠在閱讀之餘,還曾寫下幾首小詩來抒發他對《紅樓夢》裡愛情故事的戀慕。其中有一首詩云:
傳神文筆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淚流。
可恨同時不相識,幾回掩卷哭曹侯。
然而,就在永忠欽羨曹雪芹乃文學奇才的同時,他的叔叔弘卻慎重提醒他:「這部書裡有許多不見容於當道的地方,將來恐怕還會興起文字獄!」所謂不見容於當道之處,可舉例子很多,例如小說第二回賈雨村說到秉正邪二氣所生之人,舉出了唐明皇、宋徽宗、倪雲林等人物,這時冷子興接語道:「依你說『成則王侯敗則賊』了?」雨村道:「正是這意……方才你一說這寶玉,我就猜著了八九,亦是這一派人物。」
上述「成則王侯敗則賊」一句,在早期數個抄本中存在著兩種版本:甲戌本和庚辰本都寫作:「成則王侯敗則賊」;然而自蒙古王府本起,諸如:戚序本、楊藏本、列藏本、甲辰本等等,都改成了「成則公侯敗則賊」。最奇怪的是,連著名的早期抄本「己卯本」,都改成了「成則公侯敗則賊」。為什麼要將「王」改為「公」?主要原因就在於「王」字直接發洩了對雍正奪嫡的不滿。
曹雪芹認為「王」與「賊」的區別,僅在於是否奪權成功。尤有甚者,即使奪權成功的「王」,本質上還是「賊」。這套論述背後的思想基礎,來自清初黃宗羲《明夷待訪錄》云:「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此外,唐甄在《潛書》中也曾明確指出:「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
清初政治思想界出現如此大膽的言論,讓曹雪芹剛好借用來放在冷子興與賈雨村的閒談之間,以此抒發內心的憤懣與感懷。只是像這一類的「礙語」,其實極有可能為曹雪芹帶來新的政治風暴,因此便構成了《紅樓夢》一再被修改的重要原因。
而乾隆年間流傳著兩個版本,分別是八十回本的《石頭記》,與百二十回本的《紅樓夢》。我們循著上述的思維,可以進一步推測:此書原名「紅樓夢」,然而八十回後的記述將使作者難逃文網的追究,因此他決定僅保留前八十回,並更名為「石頭記」,這是想以石頭城之金陵舊夢,來暗示整體故事的背景其實正是在天子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