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四、七七佛事(續)
3.七七佛事的內容,並沒有一定的規範,主要的目的是為剛過往的親人懺悔業障、增進福慧,祈求佛菩薩加持而能往生淨土或善道。
其實,最簡便而務實的做法,就是由孝眷或家屬拜訪熟悉的寺院道場(如果沒有熟悉的,也可請親友介紹),和法師商議具體的作法。以下所列,僅供家屬參考:
(1)一天的佛事:《地藏經》、金剛寶懺、三昧水懺、藥師寶懺(法師人數二至四人)。
(2)半天的佛事:淨土懺(或《阿彌陀經》)、《金剛經》、八十八佛洪名寶懺(法師人數二至四人)。
(3)其他佛事:梁皇寶懺(五天~七天)、三時繫念、瑜伽燄口(法師的人數,包含主法和尚,至少需六眾或以上)、隨堂往生普佛、一支香超荐、施放蒙山施食。
4.目前工商社會的大環境之下,由於各種主客觀的因素,原本支撐七七佛事的宗教精神與內涵,逐漸被稀釋淡化,為亡者做七逐漸變成一種「形式」,甚至於是一種「公式」了。不少社會大眾,其實並沒有什麼深刻的信仰,也不能免俗地行禮如儀一番。
5.根據佛教的生死觀點,多數的眾生在命終捨報之後,七七四十九天之內,是處於「中陰身」的階段,這段時間,孝眷家屬為亡者誦經念佛,是最容易得到感應的。
因此,除了在七個「旬日」做佛事外,家屬應該每天在家中自行為剛過世不久的親人誦經、念佛、回向,亡者所能得到的感應與利益是很大的。
五、家祭
「家祭、告別奠禮(告別式)、團體公祭」這三項程序,是在出殯之日舉行,而且是前後連在一起的,先舉行家祭,接著就舉行告別奠禮,然後接著舉行團體公祭,結束後就起靈,準備出殯到墓地安葬,或到火葬場火化。以下就這三項程序,依次提出一些範例,供各位讀者參考。
1.家祭隆重形式(範例)
(1)○府○老先生(○太夫人)殯葬奠禮家祭開始
(2)奏哀樂
(3)請姻親就位
(4)孝家眷就位
(5)孝男孝媳致祭
(6)孝女致祭
(7)內孫、內孫女致祭
(8)親族致祭
(9)親姑致祭
(10)母舅致祭
(11)母姨致祭
(12)內親家致祭
(13)外親家致祭
(14)女婿致祭
(15)孫婿致祭
(16)外孫、外孫女致祭
(17)家祭禮成
2.家祭簡便形式(範例)
(1)祭禮開始
(2)全體就位
(3)主祭就位
(4)與祭者及全體家族就位
(5)奏哀樂(可免)
(6)上香
(7)獻祭品(花、果、供菜)
(8)讀祭文
(9)主祭者與全體家族向遺像及靈位行三鞠躬禮
(10)奏哀樂(可免)
(11)禮成
六、告別奠禮(告別式)
告別奠禮(俗稱「告別式」,這是在日據時代,受到日本的影響而簡稱),是在家祭結束,團體公祭之前舉行。告別奠禮的方式、內容及程序,並無絕對的標準,而可以有佛教、道教、基督宗教、民間信仰等等方式,要看往生者的宗教信仰,由家屬斟酌安排。以佛教的方式,主要是禮請法師誦經,以及為亡者與孝眷說法開示。今列出範例如下,供讀者參考。
佛教方式程序(範例)
(1)告別奠禮開始
(2)奏哀樂
(3)遺族就位
(4)遺族上香遺族獻花、果、供(菜)
(5)遺族復位
(6)恭請法師就位
(7)誦經
‧蓮池讚
‧西方接引阿彌陀佛(三稱)
‧《般若心經》(一遍)、往生咒(三遍)、變食真言(三遍)
‧讚佛偈、念佛(念佛時繞靈柩三匝,歸位時收佛號)
‧大乘常住三寶(三稱)(孝眷三拜、長跪)
‧主法者開示法語(主法者先對亡者開示法語,再轉身對孝眷開示法語。)
‧三皈依、回向
(8)法師退位
(9)親友弔祭
(10)親友拈香
(11)遺族致謝詞
(12)奏哀樂
(13)禮成(若還有公祭,則告別奠禮結束後,接著就舉行公祭,否則即刻起靈)
(14)起靈(若接著有團體公祭時,則起靈應在公祭之後)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