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所有 向塔須人學習圖/本事文化
文/楊重源、齊萱 圖/本事文化
藏人一天大都只吃兩餐,通常晚餐吃了以後就去睡覺,所以我入鄉隨俗,將一天吃三餐的藥改成一天兩餐,於是我畫了白天的時候一包,睡前再一包的圖樣。
塔須人擁有最少的東西,我卻在他們身上看到最多的喜悅。身為身心科醫師,常有病患對我訴說人生種種的不公平、不合理、不正義。上塔須以後,我發現擁有許多的我們,如果不曉得珍惜,同時失去的,可能更多;但只要反過來從他們身上學習,得到的,往往比我們所能想像的多。
或許有人會認為,塔須,乃至於整個藏區的幸福感受,大半源自於他們的「未明」,就像從來沒有吃過巧克力的人,你再怎麼跟他形容箇中美味,他還是無感。
而我的介入,讓他們提早改變,這加快步伐的影響,一定就是好的嗎?我可不敢如此托大,頂多,只敢說稍微改善了他們的醫療條件,但也只是「稍微」而已。
塔須的婦女成天忙碌,任勞任怨,從不喊苦,就像早期我們台灣的女性一樣,好比說我的母親無法升學,她的弟弟卻能一路讀上去。埋不埋怨?當然埋怨;接不接受?可以接受。為什麼?因為周遭人等,大半都如此,當環境如此時,也只能接受現況,甚至去享受現況,珍惜已經有的,而不是天天去想著自己沒有的。
宗教,誠然是藏民最大的寄託,不只是婦女而已,幾乎所有塔須的藏人,世世代代,都有這種認知。你說他們阿Q也罷,說他們是因為與外在的世界隔絕,所以容易滿足也行,總而言之,對於外來者覺得苦不堪言的海拔四五○○公尺苦寒的環境,塔須人就是能夠甘之如飴。
就像我這平時長期處在醫療便利、各式藥物唾手可得的環境中的醫生,儘管常見他們患的是退化症、營養不良等非重症病狀,且帶過去的藥物準備得再多樣、再大量,還是有令我棘手的時刻,但危機往往是轉機,這時就必須動腦筋,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由衷盼望在他們原先藉由信仰得到的幸福感外,還能享受改變所帶來的加值,而不是扣分,甚至是破壞。
(摘自《一切都是剛剛好》,本事文化出版)
作者簡介
楊重源
中國醫藥學院中醫學系畢業。現任台東馬偕醫院身心科醫師。2008年因緣際會登上塔須村,從此每年都會至該地義診一個月,並創辦一所小學,提供200多位小朋友就學。2014年成立喀瑪國際慈善協會,匯集志同道合者的熱情與心意,送愛到塔須當地需要的人身上。
齊萱
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嗜書成性,賣文維生,以本名「胡洲賢」翻譯,筆名「齊萱」創作。創作及譯作累積已達290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