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學泰斗余英時 獲唐獎漢學獎

 |2014.06.21
3401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史學泰斗、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昨天榮獲唐獎首屆漢學獎,學界咸認實至名歸。唐獎得獎理由讚譽余英時詮釋中國思想傳統、闡發中國文化現代意義逾半世紀,以研究撰述與人生實踐,為司馬遷揭櫫的治史宗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做了最佳現代詮釋。

八十四歲的余英時,祖籍安徽,出生天津,一九五○年自大陸流亡香港,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六年後赴美國哈佛大學就讀博士班,師從漢學大師楊聯陞。他學貫中西,善於通過比較文化史凸顯中國文化特色,一九七四年獲聘中研院院士,二○○六年獲頒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獎,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也是罕見曾獲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三校延聘正教授者。

根據中央社報導,余英時昨天獲知受獎,覺得「受之有愧」,「很意外,也不敢當」,不改謙虛本色。他已六年未回台,預定九月來台領獎並舉行演講。

余英時著述甚豐,一甲子以來出版中英文著作逾六十本、論文四百多篇,名著包括「歷史與思想」、「中國古代知識階層史論」、「史學與傳統」等。中研院院士丁邦新指出,余英時最早的學術著作是用英文寫成,後來感於東方讀者有限,改用中文撰述,各國漢學家須熟諳中文才能閱讀其傑作。

思想史學者、中研院院士林毓生指出,余英時二○○一年退休前即著作等身,退休後兩著作「朱熹的歷史世界」、今年初甫發表的「論天人之際」更勝之前。尤其是「論天人之際」,借用德國哲學家雅斯培「軸心突破」(人類對宇宙、人生體認的思維躍進)觀念,探討中國古代思想起源,為中國思想史最重要的問題「『天人合一』觀念的歷史淵源」提出定論。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