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史學泰斗、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昨天榮獲唐獎首屆漢學獎,學界咸認實至名歸。唐獎得獎理由讚譽余英時詮釋中國思想傳統、闡發中國文化現代意義逾半世紀,以研究撰述與人生實踐,為司馬遷揭櫫的治史宗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做了最佳現代詮釋。
八十四歲的余英時,祖籍安徽,出生天津,一九五○年自大陸流亡香港,師從國學大師錢穆,六年後赴美國哈佛大學就讀博士班,師從漢學大師楊聯陞。他學貫中西,善於通過比較文化史凸顯中國文化特色,一九七四年獲聘中研院院士,二○○六年獲頒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獎,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也是罕見曾獲哈佛、耶魯、普林斯頓三校延聘正教授者。
根據中央社報導,余英時昨天獲知受獎,覺得「受之有愧」,「很意外,也不敢當」,不改謙虛本色。他已六年未回台,預定九月來台領獎並舉行演講。
余英時著述甚豐,一甲子以來出版中英文著作逾六十本、論文四百多篇,名著包括「歷史與思想」、「中國古代知識階層史論」、「史學與傳統」等。中研院院士丁邦新指出,余英時最早的學術著作是用英文寫成,後來感於東方讀者有限,改用中文撰述,各國漢學家須熟諳中文才能閱讀其傑作。
思想史學者、中研院院士林毓生指出,余英時二○○一年退休前即著作等身,退休後兩著作「朱熹的歷史世界」、今年初甫發表的「論天人之際」更勝之前。尤其是「論天人之際」,借用德國哲學家雅斯培「軸心突破」(人類對宇宙、人生體認的思維躍進)觀念,探討中國古代思想起源,為中國思想史最重要的問題「『天人合一』觀念的歷史淵源」提出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