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前大侄兒基測成績,只能讀社區高中,我老哥剖析他的個性,他喜歡動手操作,不喜歡背誦文史,決定選擇大安高工,現讀台北科大,這個歷程讓孩子學習了解自己。
大侄兒外語靈光,他協助許多外籍生後,成了好友。他會組裝音響賺點工資貼補自己的生活開銷。
老哥家的老二一直以來學術性向清楚,於是選擇建中就讀。
我把兩個例子與友人分享,十二年國教一直高喊適性揚才,可是家長們一直沒有思考孩子的優勢及能力在哪裡?
一味想走學術性向的普通高中,如果孩子的確有學術性向,那麼孩子在普通高中就讀會如魚得水。
父母的態度如果讓孩子覺得:因為我不會讀書,所以要我去讀高職,那麼孩子就會認定高職是不好的,排斥選高職。
我跟孩子說,珍惜擁有的能力,努力發揮,那不是你全部人生,也不是成績好,以後就會順利。
人生是一連串不斷的遇到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歷程,也許因一時的運氣,得到了世人眼光中所謂的明星學校或理想的工作,但最後還是以你的態度及能力是否足夠,而坐穩該得到的位子。
阿基師送給畢業生的一句話:有多少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領多少薪水。
我想任何考試制度,對孩子的影響只是一時,一個人能持續培養各種能力及努力,積極樂觀面對生活的態度才是一輩子的重要課題。
王莉婷(桃園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