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公共建設雖然常常只是修橋鋪路的地方小事,往往能讓人直接體驗這個政府的施政品質。最近由於觀音燈塔開放供民眾參觀,我的導覽朋友們常有機會帶著客人前往參觀,就發現了公共設施上的許多盲點和偏失,某種程度反映出基礎建設的疏失和輕率一面。
例如,在通往燈塔的鄉道上開了一條人行步道,跨越一條小溪時,刻意把小橋建成一個弧度強烈的拱型橋,或許拍照起來好看,但這個拱橋彎曲弧度實在太大,好天氣時走來已十分不易,雨天更是濕滑不堪,走來有如溜滑梯。
最近我們接了幾團都是上了年紀的客人,雖有義工扶持,老人家還是走得一步一驚心,幾次都差點滑倒。雖說另外繞些遠道還有一條路可達,但建橋就是要讓人行走的,至少拱橋橋面應設有階梯,或是鋪止滑條,否則人摔了就不止是國賠的問題,說不定還會釀成難以挽回的不幸。
在開放之前,這座百年之齡的燈塔隱藏在漂亮的密林中,有如世外桃源,為了配合開放政策,許多原有植物都被砍掉,雖然平整光亮,卻也失去了燈塔特有的神秘氛圍,無論遠觀近看都一覽無遺,實在非常可惜。
往後如果要新增建設,應該儘可能不再砍樹了。當地原有的大多都是數十年、上百年的原生樹種,構成美好的小小生態系,是導覽解說時最好的活教材,政府如要植栽也應種植原生植物,免得建設成了破壞。
國外常見一些年歲不大,歷史人文價值也並非特別驚人的小燈塔,都能成為當地城市最驕傲的地標,各種文創產業篷勃發展,甚至一整條街的商家都在販賣琳瑯滿目與燈塔相關的商品,像觀音燈塔如此底醞厚實又造型絕美的燈塔,文創潛力無窮。
可惜走遍觀音燈塔裡裡外外,渴了連一杯水都買不到,連一張DM摺頁都看不到,更別說喝杯咖啡、買件T恤、帶一份明信片回去記念了。
詢問燈塔守護人員,得到的答案是政府單位不准做生意,那就怪了,這麼漂亮地方為何不准設一個販賣部?這個政府單位真的被法規鉗制得人人都不敢沾一文錢?如此規範之下,想發展文創業豈不淪為空談?
邱傑(桃園縣/前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