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灝綜合報導】中國大陸廣東省文史界、宗教界人士,日前在省政協召開座談會,研議千年嶺南名剎、上世紀中被毀壞的海雲寺重建事宜。會上,廣州番禺區政府與廣州市佛教協會代表達成協議,爭取下半年奠基動工,原址重建海雲寺。
清初學者潘梅元曾描述海雲寺「嶺外洞宗推第一,區中佛法此無雙」,原址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雷峰山,始建於南漢(西元十世紀中),由海商捐建而成。原名隆興寺,俗稱雷峰寺、金甌寺。清初嶺南遺民領袖天然和尚住持時,重修擴建,命名為海雲寺。
海雲寺是清初嶺南佛教中心,被視為曹洞宗祖庭和海雲詩派的發源地,也見證廣州對外貿易的歷史。被譽為粵中四大叢林之一,為後世留下了珍貴的歷史見證,對嶺南地區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影響深遠。
一九九八年,當局開始調查研究海雲寺重建方案。二○○四年底,中山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所楊權教授隨印覺法師考察雷鋒山,擬出重修海雲寺的倡議書,有省社會主義學院等單位的二十多名專家學者背書支持。
二○○五年底,省政協在番禺陳村鎮召開「海雲寺歷史文化研討會」,中山大學古文獻研究所楊權認為,海雲寺是清初嶺南佛教重鎮,天然和尚及其弟子是當時佛門的重要人物,對研究中國佛教歷史有重要意義。
他建議,重建海雲寺要突顯天然和尚的地位,加強對其研究和宣傳。除了參考海雲寺原來的建築設計,恢復當時的寺名等,也收集天然和尚及其弟子的詩、書、畫真跡及相關文獻,設立天然和尚紀念館。
二○一二年底,廣州市長勘察海雲寺原址,並確定在原址上重建海雲寺。
關於重建的用地問題,廣州市番禺區成立重建海雲寺領導小組,廣州市佛教協會則成立海雲寺重建委員會。目前重建海雲寺的相關工程圖樣基本完成,千年古剎重現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