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藍色部落 青年採筍助原民

羅智華 |2014.06.16
1565觀看次
字級
學生走進原住民部落採筍,才知吃一口筍不容易。圖/記者邱麗玥
學生走進原住民部落採筍,感覺很新鮮。圖/記者邱麗玥

文/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

圖/記者邱麗玥

一群大學生坐在廂型車裡,一路搖晃,沿著曲折山路開往嘉義縣阿里山脈,朝著此行目的地「里佳村」邁進;這裡,是阿里山區最深山、也最原始的部落,是鄒族人世居的家園。里佳村有個很美的別稱,名為「藍色部落」,不只是因它的天空格外湛藍,更因有條美麗的烏奇哈溪蜿蜒;淡藍色的清澈溪水,讓里佳擁有得天獨厚的動植物生態,也像一座與世隔絕的桃花源,洋溢樸實的自然之美。

種茶種筍 復甦產業

來到里佳,只見鄒族孩子張著一雙雙烏溜大眼,好奇地瞧著初來乍到的外地訪客,臉上漾著純真開朗的笑容,彷彿這裡不曾經歷莫拉克颱風摧殘,但大人卻記憶猶新。回想風雨交加的那晚,在部落經營民宿的原住民趙翠蓮仍餘悸猶存,她說,傾瀉而下的連日豪雨,就像老天爺倒水般,從不停歇,讓里佳一夕變了樣;夜裡被驚醒,發現大水淹進家門,不久就出現土石坍塌、房舍被沖走等災情。

趙翠蓮說,當時不只聯外道路遭毀損,族人賴以維生的農業與觀光等經濟產業,也受重創,就連電力也中斷,大夥兒只能點蠟燭,靠著僅存的蔬果與直升機空投的泡麵,度過沒電、沒物資的生活。

「天災雖無情,但我們不能被擊倒,即使再困難,都要奮力爬起!」總是笑臉迎人的趙翠蓮表示,或許是原住民與生俱來的樂天性格使然,風雨過後,族人攜手清理被大雨摧殘的殘破家園,在政府與民間資源挹注下,一步一腳印,恢復種茶、種筍等經濟產業,努力為生命找出路。

竹筍加工 節奏緊湊

隨著莫拉克風災即將屆滿五周年,村民仍在重建之路耕耘。為讓更多人了解背後的動人故事,也同時關懷重建區,佛光山慈善院舉辦「走進部落,看見真原—生存、生活與生命之交流」活動,帶著大專青年走入原鄉部落,貢獻一己之力。

在慈善院辦公室主任妙仁法師帶領下,高雄市高苑科技大學生前進里佳村,化身筍農幫忙族人採筍,展開部落初體驗。學生捲起袖子、拿起彎刀,奮力砍下一根根竹筍,好不容易採收完畢,還必須把握時效,趕快送往加工廠加熱、清洗、封裝、高溫殺菌,以維持最佳鮮度;由於節奏緊湊,工作沒多久就已揮汗如雨,不禁直呼:「現在才了解,平日吃到的筍子,每一口都得之不易。」

「即使面對大自然的考驗,他們也從不喪氣,讓人佩服其勇氣與毅力。」高苑大三生邱詩雯表示,在都市生活久了,容易將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到了部落,才深刻了解,這些都得靠村民胼手胝足才能有收穫。

印尼僑生王欣愷說,這是第一次踏進原民部落,聽到族人的災後重建故事,不只令他動容,更能感受這塊土地展現的生命力,是很難得的人生體驗,也是他在台灣學到最寶貴的一堂課。

豔陽下作畫 小林村好感動

不只里佳村,同樣的溫馨場景,也在受創最嚴重的高雄市小林村重建區上演。高雄師範大學與普門中學的學生隨慈善院到小林,拿起一桶桶油漆,為部落居民彩繪家門前的涼椅。

三個學生一組,構思主題,要為永久屋注入新意;經過一番激盪,在豔陽下拿起畫筆,在椅面上細細描繪出一隻隻可愛的台灣黑熊、貓頭鷹與一朵朵向日葵,絲毫不因烈日當頭而打馬虎眼,令小林村民相當感動,甚至還撐起陽傘,為認真作畫的學生遮陽。

「這是很好的服務學習教育,讓孩子身體力行;透過美術課所學,為村民奉獻心力。」普中美術老師洪明輝表示,對學生來說,這也是「三好」理念的實踐,秉持善心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利人利己。

普中二年級生張名妤說,希望藉由這些繽紛且生動的圖案,為重建區帶來活力,如同社區名字「日光小林」一般,讓村民看見希望的曙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