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有一群年輕人來自世界各地,一起齊聚佛光山叢林學院,他們想藉由傳統佛教叢林教育的訓練,追尋生命的意義,了解佛教的真義。除了傳統的佛教教育外,身處資訊化社會,他們參與了國際學術研討會、帶領大專學佛營、架設部落格…等,多采多姿的學院生活,培養出一批一批弘化各地的佛教人才。本版為了讓讀者了解這群青年佛子的教育養成,特闢「叢林部落格」專欄,以饗讀者。
上山將近一個月,這一個月裡深受感動的人與事很多,其中的健身禪、上課、行堂很值得一記。
清曉上課前的思敏健身禪是一絕;記得第一次聽到健身禪的音樂,又看到學院的師生一同作健身禪時,就有不可言喻的奇妙感,修道人散發出來的氣息總是讓人心緒穩定,加上健身禪的招式充滿力與美,上頂天,下踏地,左推山,右移水,整個畫面呈現出莊嚴與寧靜,難怪假日時,每每吸引遊客駐足欣賞凝神而忘我,一呼吸間都是心凝形釋的感動。
佛學院上課與一般大學有很多不同處,舉例來說,上課時偶然會出現昏沉的狀態,佛學院老師認為是自己講得不夠精采,才會讓學生昏睡,不會歸罪學生。考試方式更是一絕,山外的考試是大家拚得你死我活,這裡卻是要同學將所學心得與其他人分享,融入、運用在生活中,所謂學以致用。考試的目的並非要背多分而已,重要的是將自己內心的體驗用文字表達出來。師心能轉物,避免心隨境轉。參考書的答案只是別人的體驗可供參考而已,重點是要能夠達到星雲大師所說的「自覺的教育」,考試時是無我、無執的感動。
學院的生活輪組,以行堂組最精采。行堂需負責擺碗筷、發飯菜等,不能出聲喧譁、不用言語溝通,一切都藉由默契達到集體供食。尤其當大眾開始用餐時,行堂人員穿梭其中,須迅速明確地添飯、菜、湯,盡其所能給予大眾歡喜,是佛光人的工作信條—給人歡喜、給人方便,舉手進退都是歡喜方便的感動。
學長曾告訴我:有感動就有進步,感動的源頭在於了知在學院的生命是為了什麼。我祈願每天在學院的生活都能找到感動,願所有學長都覓得自己的感動,願一切眾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源源不斷的感動來支持自己走向天清地靈的幸福。
佛光山叢林學院網址:bl.fgs.org.tw/ts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