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人居獎 老外特愛菊兒胡同

記者李碧華  |2007.01.06
439觀看次
字級

北京菊兒胡同是老外聚集最多的地方,現在住著四十一戶老外、八十多人。它在北京的東城,有著顯赫的過去和令人膽顫的故事,菊兒胡同三號、五號和七號是清光緒大臣榮祿的宅邸。三號是祠堂,五號是住宅,七號是花園,榮祿後遷至東廠胡同。往後,七號做過阿富汗大使館,四十一號原為寺廟。據傳,寺裡的開山和尚是皇帝的替僧。

也許正是和那片繁華相鄰又有著濃重的歷史書似的味道,再加上新建的房子曾經獲獎,很多迷戀中國又還不甚深入北京生活的洋人住進了菊兒胡同,現在這住著法國、美國、義大利、德國、芬蘭各外國人。

其實,菊兒小區出現外國居民要追溯到十幾年前。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由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設計的菊兒胡同民居獲得了聯合國一九九二年世界人居獎,由此,也開始被越來越多的老外所認同。

他們或者沒有像生活在後海的外國人那麼深入北京,卻不約而同地聚集起來,因為這裏有著胡同的外貌,同時也有著良好的內部生活環境,足以滿足他們的北京夢。比起五道口的學生,他們的經濟能力稍強,可以應付,最起碼是幾個人共同應付菊兒胡同完美的建築設計和寬大的房間。

入夜,三三兩兩的外國人,如同自己人回家般在胡同中穿梭而行,一下就感覺在北京的外國人更容易將自己融進北京的生活中。

一輛破舊的單車拐進了菊兒胡同。「大爺,您好!」一個金髮碧眼的帥小伙子和熟識的鄰居打著招呼,京片子字正腔圓。他們表示:我們在這兒住得挺舒服的。

在菊兒小區生活的外國人有外國企業職員、記者,也有學生和自由職業者。這個散發著濃鬱京味特色的平民生活區,成了他們在異國的家。

「我從雜誌上知道這裏的。」彼特現在和中國的女朋友一起租了一個二層樓的公寓。

菊兒小區的四合院設計既保證了私密性,又保留了傳統住宅的濃濃鄰裡情誼,大家在庭院裏可以聊天,互相瞭解,而這也成為它吸引老外的主要原因。

菊兒小區現在不少居民都當上了老外的房東,而這裏的房價也是水漲船高。六十到八十平方米的兩居室,目前的租金為三千元左右,三居室在五千元上下,老外還帶動了周邊的商業,附近的南鑼鼓巷這兩年新開了好幾家店。

「每天清晨八點,你站在胡同口一看,都是忙著上班和上學的老外。」東城體育局在菊兒社區任職的宋東方對這些外國房客的活力和禮貌非常欣賞,而且對於他們高度的本土化印象十分深刻。「老外騎的自行車越響越破,他們越高興。」宋東方說。

和許多北京人一樣,多年前視老外為新奇的心態在菊兒胡同已經完全消失,居民們開始用探究同胞友人一樣的心情審視著行來過往的洋鄰居。

「我們在這裡有真正的鄰居和朋友。」美國小夥子傑克說,胡同口的一個涼棚是他們聚會的「國際俱樂部」,老外們常常和修車的楊師傅、小賣部的老闆還有退休的老大爺喝茶、聊天。鄰居每年過節都會給居住在小區的外國人送餃子、中國結等,不久前,還剛剛印製了雙語的社區辦事指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