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說今】廚師與飲食故事(上)

李志恒 |2014.06.10
2810觀看次
字級

文/李志恒(高雄醫學大學藥學院教授兼院長)

相傳彭鏗(即彭祖)曾為帝堯調製雉羹,而且非常長壽,這在屈原的〈天問〉篇中曾有敘述:「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雖然屈原的語氣略帶懷疑,但後世仍多以彭祖為長壽的代表人物,並將他尊為廚師之祖。

彭祖的長壽被歸因於其善於食療養生及恬淡不求名利,孔子以他為典範,《論語‧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與我老彭。」顯見彭祖在孔子的心目中評價甚高。

雉羹的配方及烹調方法現在已不可考,不過在尚未大量飼養家禽、家畜的遠古時代,蛋白質缺乏可能是常見的營養不均衡現象,以野雞(雉)為材料調理進補,沒有現今吃錯保育類動物的顧忌,對營養健康想必是有幫助的。只是現代人常大魚大肉,蔬果類攝取相較於魚、肉等蛋白質類反而明顯不足,所以也不需要食古不化,拚命去尋找雉羹的配方來補身體。

孔子是位美食家,《論語‧鄉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但他之所以仰慕彭祖,應該不只是因為彭祖的廚藝精湛,而是在於彭祖的淡泊名利,與他「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理念吻合,這可以從他稱讚顏回的「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雍也》),窺知梗概。所以千百年來,講求養生,莫不以「養身」與「養心」並重。

彭祖之後,商朝時有位伊尹,出身低階的陪嫁奴隸兼廚師,因緣際會,為商湯說明天下大勢,協助商湯打天下,建立了商朝。死後還被用天子之禮安葬,也是「將相本無種,兒女當自強」的最佳例證。

與彭祖一樣,伊尹亦享高壽,活到一百餘歲,或許是廚師比較知道「飲和食德」的道理吧!

而伊尹以廚師從政,也讓人想起烹調與治國的相似處,孔子所景仰的另一位對象老子就曾說:「治大國若烹小鮮」(《老子道德經》),意思是說治理國家應該像烹煮小魚一樣,因為小魚的料理不用去鱗剔腸,也不要有太多的翻攪,否則就糊掉了,引喻治理國家應該避免擾民,最好「清靜無為,而民自化」。

最近電影《總舖師》活化了台灣傳統的辦桌文化,也使得時下年輕人有些生疏的閩南語「總舖師」(包辦宴席的廚師),頓時成為熱門的名詞。其實閩南語「總舖師」另有一相似詞,念成,有人以為該詞即國語的「廚子」,但「廚」字閩南語念,解釋起來有些勉強。

筆者突然想起《禮記‧檀弓》「杜蕢揚觶」的故事。大意是:

晉國大臣知悼子過世尚未埋葬,依禮晉平公應表示哀悼。但有兩位臣子師曠、李調卻陪著平公飲酒敲鐘作樂。御廚杜蕢聽到鐘聲進門發現此一狀況,舉杯分別要師曠、李調喝酒,然後再自斟一杯酒,一飲而盡後離開。

晉平公對杜蕢的舉動覺得很奇怪,於是喚他回來問明原因,杜蕢向晉平公說明,要兩位大臣喝酒是罰酒,因二人見國君不合禮法而不規勸,有失大臣之道;而自行飲酒是自己罰酒,身為御廚應只負責宮廷餐飲,卻越權參與諫議防弊,所以自罰一杯。

晉平公一明究竟後,馬上醒悟過來說自己也有過錯,請杜蕢也罰他一杯酒,平公喝完杜蕢恭敬地洗過酒杯,然後舉杯高高揚起(揚觶)。

平公有感而發的說,他死後請保留這個酒杯,讓大家可以引以為鑑。後世遂把禮儀結束時的舉杯稱為「杜舉」。以史為鏡,頗值再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