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育源
甘蔗喜愛濕熱環境,適合生長於亞熱帶。在台灣,每至夏末秋初,街邊攤販或水果行中,總會有賣削皮甘蔗。對於喜好甜食的我,一到甘蔗盛產季節,總會三不五時的啃上一根,當那甘甜如蜜的汁液充斥味蕾時,腦中頓時產生一種幸福感覺。
甘蔗是再平常不過的食品,但很難想到在古代的中國北方,它卻是一項貴重食材。只因為當時交通不便,再加上季節氣候的限制,北方人能食用甘蔗的機會,可說是少之又少。
遠在西漢,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中就有「諸柘巴且」一句,「柘」就是蔗,而「巴且」則是楚地的古稱,也就是現今湖北省一帶。
試想把楚地收成好的甘蔗,往北越過大別山脈,千里迢迢的才能抵達首都長安,這是何等的耗費人物力。因此漢代皇家的「郊祀歌」裡才說「泰尊柘漿」,換成白話就是,最尊貴的天地神靈啊,尚饗甘蔗汁吧!可見甘蔗的貴重。
到了南北朝,甘蔗的栽植,似乎擴展到了江淮地區。《魏書》中記載北魏太武帝拓拔燾路過彭城鄉(現今的江蘇省徐州市)時,曾向當地「武陵王」索要兩件物品:一是好酒,二是甘蔗。
拓拔燾酗酒,在史書上屢見不鮮,至於索要甘蔗,就有些令人訝異了,可見當時北方甚少能食用到甘蔗。
關於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唐代中期,據唐人的筆記小說,當初郭子儀率軍出潼關,攻打山西時,唐代宗特地派人送來了二十根甘蔗以示慰問。試想,甘蔗能搭配郭子儀的尊貴,在當時肯定是貴重之物。
隨著時代的推移,到了宋代,似乎再也聽不到皇帝把甘蔗當作禮物賜給朝臣這類事。推測其原因,宋朝設都汴京,四周全是平原又有汴河與漕運的交通,食品運輸的成本明顯大幅下降。比起處在秦嶺和大別山脈包圍下的長安,食用甘蔗顯然已不再是難事了。
如今,甘蔗只是我們眾多甜食中的一個選項,它的價格並不昂貴。所以,一個小提議:每當生活壓力令我們喘不過氣來時,不妨啃上一段甘蔗,自我解嘲的說:「連皇帝朝思暮想的食材都吃上了,生活還有什麼可計較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