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人:黃光國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
馬總統在五二○就職周年宣誓要縮短學用落差,上月台大公共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召開「學用落差因應策略論壇」,並公布一份企業訪談,訪談中許多企業表示,年輕人職場態度不佳,應該加強品格教育。比如有些大學生會玩線上遊戲,卻不會寫自傳,學校報告也是花錢解決。也有學生面試隨便穿,遲到也不會事先告知,甚至有大學生要求起薪五萬元,離家十分鐘車程以上的工作就不考慮。
品格教育的原則,其實是要教導我們的下一代:「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如是而已。令人遺憾的是,一九九四年教改啟動以後,在「自由主義」的盾牌遮掩之下,「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變成最夯的口號,教師施教稍有不當,立刻招來「民粹教改派」的口誅筆伐。許多教師為求自保,對於學生的品格問題,乾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放任不管。久而久之,我們的品格教育已經培養出「只講權利,不談責任」的「教改新世代」。
職場態度不佳,其實只是小問題。「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在學校教育棄守之後,如果連父母親都對子女的行為放任不管,便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後果。北捷殺人案爆發後,大家才發現:在品格教育真空狀態下,東洋漫畫和西洋電玩已經占據了許多青少年的心靈。在惶惶然不知所措的情況之下,台灣社會上興起了一股「自我安慰」的浪潮,許多人互相取暖,設法要讓大家相信:台灣社會「處處有溫情」,仍然是十分美好的。
可是,更令我感到不安的,其實是不久前在新竹發生的一個案例:今年五月二日深夜,甘姓等少年飲酒後覺得無聊,以LINE邀約其他朋友「一起去打人」;三日清晨,十人進入四十八歲楊姓遊民睡覺的宿舍,甘拿出實心鋁棒,不由分說痛扁楊,其他人則用腳踹或以手電筒加入圍毆。楊姓遊民在睡夢中活活被打死,甘姓少年等人逞凶後,先到竹東市場閒晃,再走台三線到橫山內灣飲酒作樂到天亮。事情發生後,警方查出:這十名少年在遊民命案發生前七天,也曾對睡在楊姓遊民隔壁的彭姓街友下手,彭被打得左手嚴重脫臼變形,翌日逃離宿舍,也不敢報案。
事實上,最近幾年諸如此類的案件,可謂層出不窮。不過因為受害者是「遊民」、「街友」,所以社會大眾選擇「冷漠以對」。相形之下,鄭捷隨機殺人案則是因為受害人太多,才引起了社會大眾普遍的危機意識。我要問的問題是:這個案子跟鄭捷長久以來一直想執行的「密閉空間殺人計畫」在本質上有什麼不同?這難道不是「教改新世代」最令人擔心的品格問題嗎?
北捷殺人案發生後,「廢死聯盟」馬上跳出來反對死刑,並舉鄭捷之例聲稱「證明死刑無法嚇阻犯罪」;而臉書上立即有人成立「鄭捷粉絲團」,宣稱要支持鄭捷,「崇拜他、敬愛他、感謝他清除社會汙染物」,且短短數小時便有上千人加入。事到如今,如果教育部還裝聾作啞,不肯承認:教改以來,品格教育的徹底失敗,並致力於規畫「為自己行為負責」的品格教育方案,我實在看不出這個問題的改善,有任何樂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