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錦煌(右)邀請「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率團回鄉公演,因而催生「新港文教基金會」,從此改寫新港的人文地景。 圖/新港文教基金會提供
採訪報導/記者陳玲芳、阮愛惠、李祖翔
一九八○年代,「大家樂」風靡、股市飆漲、電子花車脫衣秀大行其道。陳錦煌目睹這樣的社會氛圍,一直在思索除了醫療之外,還能做些什麼?
一九八七年,陳錦煌邀請「雲門舞集」創辦人,也是長他五歲的侄兒林懷民率團回鄉公演,當晚湧進二千名多觀眾,幾乎擠爆活動中心。林懷民上台謝幕,捐出演出酬勞十五萬元,希望拋磚引玉,讓新港人能觀賞更多表演,因而催生了「新港文教基金會」,從此改寫新港的人文地景。
當年,台灣剛解嚴,「社區意識」還在萌芽階段,「社區總體營造」一詞及社造政策,直到一九九四年才誕生。走在政策之前的新港文教基金會,因而被社區文史工作者奉為「社造祖師爺」,爭相走訪、取經。
「我們是一點一滴,從最生活化的事做起。」陳錦煌說,舉凡媽祖遶境後的掃街、鄉民撿拾農藥瓶、古民國小的「宋江陣」、大興路造街計畫、全鄉巡迴卡拉OK比賽、公園認養、社區圖書巡迴車等,都是令人津津樂道的活動。當時熱心參與的鄉親,平均年齡都在六十歲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