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昨天在以色列參加沃爾夫獎頒獎典禮及相關學術研討會,並接受專訪談台以研究合作。圖/中央社
【本報台北訊】由於在醣分子研究領域的傑出表現,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昨天在以色列國會獲頒有「諾貝爾獎前哨站」之稱的國際科學界大獎「沃爾夫獎」化學獎,他是今年唯一的化學獎得主。學界表示,翁啟惠離諾貝爾獎不遠了。
沃爾夫獎於一九七六年由著名猶太工業家列卡度‧沃爾夫創立,是國際最高學術成就獎之一,表揚對科學與藝術有傑出貢獻人士,獎項分為農業、化學、數學、醫療、物理及藝術等六個領域。
今年沒有物理學獎得主,其他五個領域共有八人獲獎。從一九七八年設立以來,共三十七位得主中,已有十一位拿到諾貝爾獎,因此有 「諾貝爾獎前哨站」美名。
沃爾夫基金會指出,翁啟惠發明「程式化一鍋式反應」,可自動化快速合成多醣分子,解決原本人工難合成多醣的問題,進而打開醣化學研究大門,因此將獎頒給他。
過去曾得過沃爾夫獎的台灣人,還有中研院前副院長楊祥發院士(農學獎)、中研院院士丘成桐(數學獎)。
「醣」是生物體內三大重要分子之一,重要性不亞於DNA和蛋白質,但因分子構造複雜,是科學家了解最少也最不願研究的領域,卻是治療許多疾病的契機。翁啟惠獨步全球,發展出「自動化一鍋法」,突破傳統困境,在醫療上有多種應用,即將開啟生技製藥新時代。
翁啟惠在以色列表示,以色列的創新能力和面對壓力下的危機處理能力是值得台灣借鏡學習的強項。他說,以色列的化學研究有良好成就,目前中研院與希伯來大學有奈米科學的合作研究,科技部也與以色列科技部有合作計畫。
翁啟惠今天將參加以色列理工學院為他舉行的研討會,他於二○○七年獲頒為此校的名譽博士。
在前往以色列前夕,翁啟惠接受《科學人》雜誌專訪表示,沃爾夫獎是世界級獎項,就像他在三十七歲時拿到美國總統青年學者獎,帶給他很大的鼓舞和研究幫助。
翁啟惠提到,得獎之外的許多時間其實大部份是孤獨的、是每天要面對失敗的。因此他希望外界在關注得獎者的光環時,也能理解研究工作者,最常面對的不是成功而是失敗。
翁啟惠也表示,再怎麼頂尖的學術研究,也不可能脫離人類社會,例如核能問題已在國內爭議十多年,但不管誰當政,政府可曾思考這十多年來再生能源產業進步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