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澤涵
許衡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學者,青年時期,與同窗李農、路西私交甚好。李農天賦過人,可生性傲慢。夫子舉先賢高德,曉以大義,李農嗤笑夫子死板。夫子盛怒,將李農逐出學堂。
吃了一塹,李農該長一智了吧。誰知他不僅不屑,反譏夫子學問不配做自己的老師。李農遭到鄉民不恥,只好移居異鄉。
「吃一塹,不長一智」固然愚蠢,若旁人栽跟斗,覺得事不關己,也絕非智舉,那樣自己就容易在別人栽跟頭之地再次跌倒。
李農之事未了,路西也重蹈覆轍。一天,他見幾個孩童欺負一駝背老嫗,覺得有趣,竟還作詩助興。一樵夫路見不平,兩人話僵動手,路西左臂骨折。許衡前去探望,路西正閉門思痛:「吾學識淺薄,道德亦不及白丁。」
「吃一塹,長一智」,受一次挫,得一次教訓,也不算笨。可在這句老話的啟迪下,也容易滋生頑石心態,等付出了慘重代價,恐怕後悔已晚。
這「塹」難道非得親口品嘗嗎?不,借他人之「塹」,一樣可以增長自己之「智」。許衡便是深諳「借一塹,長一智」之道。
蒙古入侵,許衡避戰奔逃,路過一梨樹園,行人爭相摘梨解渴。許衡樹下休憩,沒有摘梨。有人不解。許衡答:「不是自己的梨,不能亂摘。」那人笑許衡迂腐:「世道這麼亂,梨樹哪還有主人。」
許衡正色:「梨園無主,我心有主。」這一則道德故事跨越了時空,具有永恆的價值,把許衡的人品推到了巔峰,更遏制了後世無數險些失足的官員。
路西受折臂之苦,便是我心無主,跟風所致。「借一塹,長一智」十分智慧,智慧比聰明還高一層次。歷史便是鐵證:許衡千古流芳,兩位同窗則淹沒後世。
自己的一次錯誤經歷是一筆財富,別人的錯誤何嘗不是財富。從別人的錯誤中學習和總結,並找出對策,不僅可以化險為夷,還能充實自己的經驗寶庫。這便是成本最低的財富。
別人有過,自省反思,有錯即改,才能防患於未然。歷史的發展亦如人的進步。歷史敗筆,當代檢查,有誤即改,才是人類社會不斷進步的財富和動力。
隋朝窮兵黷武,軍民之心不穩,兩朝即亡;唐朝借隋朝之「塹」,從教訓中悟出一「智」——推崇文教。便先有貞觀,後有開元。
「吃一塹,長一智」是至理名言;「借一塹,長一智」則是它的黃金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