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府資政陳?昨天直言,社會有五種積病,包括對中國大陸、高房價、低薪的焦慮不安、不耐貧富不均和對其他世代的不信任。
針對陳資政所說,不可否認既存於現今社會,但是否造成恐懼焦躁,見仁見智。如對中國大陸的看法,將之視為世界強國之一,因此產生恐懼不安,是以不敢簽訂兩岸服貿,深怕被吞併吃掉,這是怯弱的心理表現。
高房價的壓力來自打房的政策錯誤,更來自十六年薪資不動的影響。居高不下的房價,和低薪一體兩面。
就現今的待遇,不吃不喝十五年才有可能買房,年輕人望之興嘆,「求職難,購屋更難」,莫怪充滿無力感,對未來不抱希望。
談到貧富差距拉大,台灣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就經濟學來說,不公平的社會,就是動亂的根源,多數人胼手胝足攢錢,比不上富人利息所得,當然會心生怨妒。
新世代的年輕人,面對殘酷現實,若無祖先庇蔭,翻身機會很難。
有人光是一年租金就賺進高達一億多元,年輕人看在眼裡,難免鬱卒。
陳資政表示,在進行產業升級時,應把上列不安納入考慮。但吾人想要說的是,憲法揭櫫「人民有免於恐懼的自由」,身在此地,若徬徨憂慮,那是政府的責任,不該推給百姓。
陳資政既然指出病灶,就該開立藥方,想辦法拔除眾生苦疾,才是負責任的執政者。
孫上春(苗栗縣/服務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