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十年代出生的母親,童年生活十分艱苦。上小學只有一根鉛筆,磨到握不住,綁樹枝繼續使用。
母親嫁給當海員的父親,下船就沒有收入,一塊錢要當三塊錢用,竭盡心力讓我們吃得滿足。
母親煮絲瓜粥,名符其實只有絲瓜和粥。那年代,電視節目會摻些洋味,母親順勢推出茄汁蛋炒飯,材料僅有番茄醬、雞蛋、白飯。我和妹妹興奮望著紅色米飯,眼睛如漫畫主角放出光芒。
我從小愛咖哩,母親房也有這菜色,咖哩飯、咖哩麵……。
那時咖哩塊剛上市,價錢昂貴,母親選用咖哩粉,為了不背離咖哩醬太遠,母親勾芡把一鍋清清如水的咖哩,變為濃稠,贏取女兒芳心。
離家後飲食自理,吃米才知道米價,我開始懂得克制消費。日前煮咖哩蔬菜湯,一整盒咖哩塊「跳」進去,彷彿跳進太平洋,影子都沒有,一大鍋仍然稀薄,捨不得昂貴的咖哩塊,於是學媽媽太白粉勾芡。
我攪拌著勾芡濃稠的一鍋蔬菜咖哩,想起母親在我童年時為了家計努力,還被我抗議咖哩煮法不正統。我慶幸這鍋勾芡的咖哩,讓回憶如潮洶湧,洗清了母親「小氣」的印象。
節檢是感念母恩的最好方法。
卓嘉琳(桃園縣/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