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橋梁 尋回, 失落的美學教育

釋如常 |2014.05.25
2447觀看次
字級
佛光山第一座美術館,是位於高雄佛光山的寶藏館。圖/佛光緣美術館提供
佛光緣美術館希望提供青年一個展演空間與交流平台。此為在台北分館舉辦的表演。圖/佛光緣美術館提供
佛光緣美術館西來分館的陶藝DIY教學。圖/佛光緣美術館提供
佛光緣美術館墨爾本分館內的展出,吸引許多當地居民前往欣賞。圖/佛光緣美術館提供
佛光緣美術館巴黎分館內部一隅。圖/佛光緣美術館提供

文/釋如常(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

「佛法藝文化」是佛光山以文化弘揚佛法、接引大眾的目標之一。

星雲大師曾在《星雲日記》提到:「多年來,我一直希望能在台灣建立佛教文化藝術館,妥為保存文物,同時宣揚佛教文化藝術。雖然目前佛光山已經設有佛光山文物陳列館(今佛光山寶藏館)、佛光山文物展覽館(今佛光緣美術館總館),但是,我的理想是要建一座可以傳揚千秋萬世的佛教文化藝術館,裡面的收藏不但可以媲美故宮博物院,亦能集教學、展覽、收藏等功能於一體。」

星雲大師的心願

佛光緣美術館正式成立於一九九四年元月,開始運作則是在二月,首檔是為籌措佛光大學在宜蘭礁溪林美山設校所需的新台幣十三億元經費而做的義賣,這個因緣是來自於佛光大學,因此以「佛光緣」為名,也算是佛教與藝文、學術結合的一樁美事。

在佛光山道場成立佛光緣美術館,一直是星雲大師的心願。早在一九六九年,佛光山寶藏館尚未興建,星雲大師於各處弘法時,便常留心佛教文物的蒐集。

當年,迫於經濟窘困,大師常在旅行中省下飯錢,做為購買佛像的費用。為了節省運費,他總是忍受手痠腿麻之苦,千里迢迢將石雕佛像捧回來,甚至因此遭受同參道友譏議,認為他是在「跑單幫」,經營生意,但大師從不加以辯解。

為了讓到佛光山參訪的信眾從認識佛教文物法典,進而了解佛教具體內涵,欣賞佛教藝術之美,大師就在現在的佛光山叢林學院裡,設立一處可以陳列文物的簡單櫥櫃。一九八三年,佛光山文物陳列館啟用(今更名為「寶藏館」),成為台灣第一所專門典藏佛教文物的博物館。

一九九四年,第一座佛光緣美術館在星雲大師堅定的信念下成立,並於二○○二年在佛光山成立「佛光緣美術館總部」,期待能將佛法藝文化更落實,規畫更多的教育推廣活動。

佛光緣美術館成立至今已二十年,目前國內、外共有二十三處展示空間。大師說:「雖然年年為了龐大的維護開銷入不敷出,但是從大眾讚許的聲音及眼神,我肯定了多年來的信念。這不僅具有弘法度眾之功,亦同時兼有保存佛教文物之效,而這也是我一再努力,希望做到『佛教與藝文結合』的目標。」

美術館設置於道場中

佛光緣美術館都設在佛光山的道場內,這種道場與美術館的結合,有別於一般美術館或博物館的獨立設置、運作。道場為何要成立美術館?美術館的定位為何?展出或典藏什麼作品?出家人如何經營美術館,這是社會大眾所好奇的問題。

其實,在道場成立美術館的想法,來自星雲大師的傳統與創新,與大師一生致力弘揚「人間佛教」有關。我們知道佛教深深影響中國文化的發展,佛教藝術對中國美術的發展貢獻巨大,而佛教文化的傳承需要透過傳播、承襲與嬗遞乃至教育。大師看到時代的變化,看見現代人的需要,不論是物質、藝術乃至精神上的,都希望道場兼備,這是道場設立美術館的最終目的。

由於佛光緣美術館設置在道場內,一開始運作有其局限與困難。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所長林谷芳教授說:「佛光緣美術館早期是一個道場的美術館,服務對象最主要是信眾,也因此,一般美術界不會把佛光緣美術館含納在內。」

這是佛光緣美術館極需突破的困境。二○○○年,我專程到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進修,學習專業的博物館經營理念,將所學運用在佛光緣美術館的整體規畫與運作,使美術館有不一樣的風貌與展現。林谷芳如此評價現今的佛光緣美術館:「現在的佛光緣美術館,不論是藝術品的水準,展場的布置、說明或整體設備,都已經符合專業水準。所以,現在如有作品在佛光緣美術館展覽過,就會變成藝術家很重要的紀錄。」

兼具藝文、教育功能

佛光緣美術館的主要責任,一為提供藝文工作者作品的展示平台,一為提供社會大眾一處身心休憩的空間。最重要的是,它是一處兼具社會教育功能的學習場域,提供學校、社團在此進行人文藝術的學習與教學,透過館方的活動規畫,一般人士也可藉此習得各類技藝或知識。

佛光緣美術館,彷若一座美善知識與心靈溝通的橋梁,使參觀者與創作者透過這座橋梁進行心靈的對話。

除了基本的展示功能,佛光緣美術館更積極進行多項教育推廣,如:各式DIY體驗教學、藝文講座、動態展演,乃至大型兒童歡樂藝術節、國際兒童徵畫活動、生活美學名人講座、生活美學培訓班、種子師資培訓班、義工培訓班等,館方莫不費盡心思努力經營。

民眾與美術館的關係,始終是館方關心的重點。大師對於創辦佛光緣美術館的理念,常令投身在館務營運的徒眾們感到汗顏;他對館方的期許,不僅統攝社會對博物館所下的定義與功能,更多了對生活的關注與對生命的關懷。

一座帶來幸福的美術館

佛光緣美術館成立至今,在海內外已有二十三個分館,每一年有近兩百個展覽、兩百多萬的參觀人次,每次的開幕與教育推廣活動,都吸引關心藝文人士前來共襄盛舉。

佛光緣美術館每一座分館,總是努力與當地互動往來,並成為在地民眾聚集的場所。觀察展出及相關活動參與對象,從社會賢達、藝文人士、機關團體到一般社會大眾,年齡涵蓋銀髮長者、上班族群、青年學子到稚齡兒童,真正落實成為社區型態的美術館。尤其在美國、紐澳,結合道場與展場,當地一般民眾開始喜歡上這裡,成為他們聚會場所及學校機關團體戶外教學參訪必到之處。

雖屬社區型態,但各分館的展出並非只局限於在地的人文風情,透過總部策畫的海內外巡迴展覽,視野從社區向外延伸到世界,民眾則可藉由這個視窗瀏覽豐富多元的藝文天地。

星雲大師創辦佛光緣美術館,強調以「人」取代傳統以「物」為中心的思維,期盼「以藝術會友」,為社會大眾免費提供一處寓生活於學習、寓修行於休閒的美學優質場所。透過展場,讓文化教育兼具,並建立與社會大眾的關係,提升美術館的公眾服務功能。

佛光緣美術館從展出的「物」到參與的「人」,呈現活潑性與多樣性;從參與者的回饋中,在在感受到,星雲大師所創辦的美術館,是一座讓人驚喜、愉悅與幸福的美術館。

經營美術館的困難

每一年舉辦那麼多靜態展出與動態活動,一般人可能以為佛光緣美術館有很豐富的財力資源與人才運用。其實,在美術館的運作上,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困難。

首先,系統化的難度。如何使連鎖美術館系統化運作,需要很大的智慧。另外,如何與全球的運輸、保險以及全世界的藝術家連結,這些都是需要克服的困難。

其次,藝術家的性格。很多藝術家的作品,當評審委員會沒有通過,無法讓他展出,他是會有性格的,甚至會來責備法師,認為出家人不慈悲,這是美術館在選擇展出作品過程中最困擾的一個點。

三者,資金的困難。佛光緣美術館是民間美術館,政府沒有給予任何補助,我們又不收門票,開銷必須自籌。雖然場地是佛光山別分院道場免費提供,管銷與人事費用卻必須自給自足,因此,佛光緣美術館必須靠信眾以流通處、滴水坊來籌款。經費,一直是美術館非常困擾、每年都在煩惱的問題,那種困難超乎常人想像,所以,美術館每年都很努力地開發紀念品來增加收入。

再者,館藏專業化。佛光緣美術館典藏文物的保存、維護,典藏文物的整理,都要靠法師們不斷摸索、學習。例如:美術館作品在國際的交流,一開始要跟各大博物館談,他們都會憂心法師的專業夠不夠,要不斷溝通、磨合,待合作之後,成果呈現,他們才肯定佛光緣美術館的策展能力。

最後,人力資源不足。一個台北故宮有六百多個工作人員、義工一千多人,但佛光緣美術館全世界二十三個美術館,館員三十幾個、義工一千個。美術館人員常常要以一當十,做策展人、做教育推廣、做行政,難度超乎一般美術館的操作。

「四給」的堅持理念

面對這種種困難,能夠堅持下去的原因是什麼?

我覺得那個背後的精神,就是星雲大師的「四給」: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給人信心、給人希望,那是弘法的橋梁,是我堅持做美術館的唯一一信仰力量。

佛光緣美術館至今已屆二十年,感謝家師——創辦人星雲大師的支持,歷任住持心定和尚、心培和尚,到現任心保和尚,長老慈莊法師、慈惠法師、慈容法師,以及佛光山各道場住持、美術館各分館館長慧寬法師、慧東法師、永富法師、滿謙法師、滿可法師、滿信法師、覺誠法師、覺居法師、覺元法師、覺來法師、妙士法師、妙璋法師、妙樂法師、妙勤法師、妙淨法師;總部妙仲法師、妙澈法師、如川法師;海外各館主任:慧得法師、永超法師、永威法師、覺寧法師、覺豪法師、覺西法師、覺皇法師、妙潤法師、妙海法師、有航法師、有勤法師;國內各館主任:覺興法師、妙華法師、妙愍法師、有法法師、有泉法師、楊淳豪、王惠蓮等;還有海內外千餘名義工的投入,與佛光緣第一、二分會的護持。

佛光緣,仗佛光明廣結善緣,謝謝有這麼多人一路來的發心與支持;此岸彼岸,因為有您們,我們將持續以藝術擺渡,二十年、三十年……乃至百年千年!

(摘自《美學無界》,遠見雜誌出版)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